重点突出农民,斗笠,蓑衣比较古代时的东西想店名有没有好id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13: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5:58
蓑衣、斗笠作为我们乡下人的雨具,已经是四五十年前的风景了。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赶着水牛在风雨中整地的老农,似乎也曾有过独钓寒江的惬意。
小时候,我也见到过雨伞,乡下人叫它“雨盖”,那是下乡的“工作组”所持有的。雨盖制作十分讲究,茶盅般大小的木制“葫芦”上开满了小口,每个小口上都嵌入一根薄薄的竹片,撑起一根根“股子”,密密麻麻,均匀有序。暗红色的伞面,以精制皮纸糊就,涂以桐油,如同杂技演员“蹬伞”的道具。
上世纪60年代有了油布雨伞。橘*的油布,天然的竹把,笨重、粗糙却比雨盖结实耐用。可干农活往往双手甚至手脚并用,雨伞显然不解决问题,农民雨天耕田、整地,起沟、拔秧草仍然还是蓑衣、斗笠,既不影响双手活动,又可遮风御寒。
家乡的斗笠圆顶,以竹篾和竹笋的叶子扎编而成,较之南方地区以棕毛扎制的斗笠轻便,雨天出门遮雨,晴天便代为储粮的缸盖之类。仲夏时节,家里孵出小鸡,夜晚,二三十只小鸡放在一个大木盆里,上面用斗笠一盖,压块砖头,既透气又可预防黄鼠狼或蛇的攻击。
新斗笠,既要暴晒更要让雨水冲洗。偶尔遇上暴雨,我便会戴上新买的斗笠,站在院子里让暴雨淋个痛快。乡下住草房,雨打屋顶,毫无声息,赏雨茅屋自然缺少了“听”的雅趣。树下听雨,剥剥*,细碎轻柔,既无波澜也不壮阔。而斗笠上那随着暴雨缓急“蓬蓬夸夸”、“床床浪浪”的雨声清新厚重,与荷塘听雨异曲同工,令人激奋。如今我们窗前、屋后的“防盗网”上,“匡匡浪浪”的雨声令人麻木,却常常唤起我儿时听雨的记忆。
夏秋时节的雨季,三三两两戴着斗笠的学童,也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小的人儿、偌大的斗笠,从细雨中、碧绿的田野中姗姗走来,仿佛绿茵中几株移动的蘑菇,稚拙可爱,充满生机。
村后的顺安山上,多生“缧草”。缧草,茂密、丛生,为家乡特有的野生资源,打草鞋、打蓑衣深浅适中,刚柔相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开始在虎头山的长坡岭上种植龙须草。龙须草柔韧细腻、纤维长,为造纸的上好原料,而打蓑衣、打草鞋却柔韧有余而刚性不足,与缧草混用恰为互补。新秋时节,缧草葱绿。砍来一捆,抖去浅、嫩的脚料,扎成一把一把抛上房顶,任凭风吹、日晒,直到干透变为浅浅的*,便可取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5:59
西塞桃花 取自《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