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3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6:49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 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 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 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 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 益服务。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制经历了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制度的变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 军事*、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 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 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 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 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 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 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 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 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根据甲骨文记 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 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 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 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 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西周军制比夏、 商有了很大发展,*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 “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 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制 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 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 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 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 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 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事制度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 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 国君,在改革*、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 适应*、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 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 田”、“作州兵”。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 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全户籍,什伍编组,向农民征 收军赋等。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以《孙子》为代表的 一大批军事专著。在变法图强、争当霸主、进而以武力 统一天下的激烈角逐中,改革创新者上升,因循守旧者 沉沦,春秋初一百多个国家到战国初只剩十几个,最后 全部被秦国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①一些诸 侯国实行改革使国力军力上升,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对诸 侯国的控制能力,“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②产生了以征发农民为主的郡县征兵制,军赋也由农民 承担,扩大了兵源与军赋。③军事与行政编制相结合以 利战争动员。军队扩大,建制由“师”发展到“军”。 ④战争规模和区域扩大,由平原发展到山地和江河水网 地带,车兵之外又有步兵、骑兵和水兵,步战代替车战 成为主要作战形式。⑤文武明显分职,并产生了凭兵符 发兵和奖励军功等制度。⑥军政一体化的国家*转变 为相对独立于行政*的以国君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军 事*。
封建社会军事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春秋战 国到秦、汉,由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由五代 十国、宋、辽、夏金到元、明、清三次大*和三次大 统一。与此相应,封建军制也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 晚期。
初创期 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适应君主 集权制封建国家政体的需要,逐步确立了以皇帝为统帅, *军为主力,中军与外军相表里,地方军与边防军相 呼应,正规军与地方武装相结合,内重外轻、以重驭轻 的武装力量*,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秦汉军队大体可分为*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部 分。汉承秦制,其京师兵(*军)包括南军、北军。郎 官、卫士和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和中 尉(执金吾)统领,分掌宫廷内外宿卫、警戒和京师卫 戍。武帝时增北军为八校,东汉又改为五营。地方军有 材官、骑士和楼船(水兵)三个兵种,由郡尉(都尉)和 县尉协助守、令统管,每年进行射御、骑驰和战阵训练, 秋季进行“都试”。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凭兵符应 调从征。东汉光武帝时与民休息,曾下诏罢郡国都尉和 地方兵。秦汉以征兵为主,男子一般17岁傅籍,23~60岁 服役,役期 2年左右。征兵不足以募兵补充,也征发刑 徒为兵。东汉罢郡国兵后,遂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 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复杂多变。新军制突出者有:① 都督制。统治者为动员地方力量*人民的反抗,维系 摇摇欲坠的*政权,便扩大地方权力,州牧、刺史多 加将军称号,将军持节都督一州数州军事,或都督中外军 事,专擅一方军、民、财政大权。人民反抗虽被*,但 同时也形成了威胁*的地方割据势力。②世兵制。在 地方势力崛起过程中,召募来的大量私属武装家兵、部 曲等,逐步上升为*军,军人与其将领保持着封建依 附关系,职业兵增多。统治阶级为保持一定兵源,将军 人家属编为军籍,成为“士家”,强迫他们世代从军。士 家不仅成了兵役的固定承担者,而且成了统治阶级控制 军权的人质。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 ③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随着*集权下降,边境 一些少数民族的武力上升,开始向中原富庶区扩张。军 事上保留本民族特点,并参用汉军制,形成了独特的部 族兵制。如北魏的兵户制和镇戍兵制,西魏、北周的府 兵制。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 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 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 也从主帅之姓,带有浓厚的部族兵特色。 隋、唐重建和发展了封建*主义*集权制,改 革早期府兵制,军户编入民户,军人受田。府兵在乡为 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制。府兵调遣、 指挥权均归朝廷,*设16卫(隋初为12卫府),12卫 下各辖军府。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和“居重 驭轻”方略,分布在京城和冲要地区。府兵每年上番宿 卫京师,部分驻守军事要地,战时凭符征调。唐代折冲 府分上中下三等,统兵800~1200人不等,全国最多时设 634府,约60万人。*禁军除以府兵上番者为南衙禁兵 外,还有来自召募的北衙禁兵。隋、唐还设有兵部,作为 *三省六部*机关的军事部,掌军事行政和武官选 授。边防军事机构有镇、戍、关、军和守捉。民众武装 有团结兵、土兵等。唐朝还制定了卫禁律、擅兴律、兵 部式、兵部格等较完备的军事法律,使军制法律化。中 期后,府兵制崩坏,募兵制兴起。唐末各节度使凭借自 己控制的地方政权,豢养大批军队与*抗衡,改变了 “内重外轻”态势,出现了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兵骄 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混乱局面。
960年赵匡胤重建统一的封建政权北宋,并吸取晚唐 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改革军制,强化皇权亲掌军队建 置、调动和指挥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 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军队分禁 兵、厢兵、乡兵和边境地区的蕃兵。禁兵是主力,最多 时达百万以上,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神宗 时,王安石配合**改革,改革军制,一度实行保 甲、保马和将兵法。同时设立武学,实行武举以培养选 拔军事人才。南宋军队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体 制基本未变。宋代实行募兵制,曾实行过依“兵样”选 募和给兵士刺字以记军号的作法。五代、两宋时期北方 地区出现过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其军制多带 部族特色,如辽朝部族军和两院制,金朝猛安、谋克制 等。
晚期 元、明、清为封建军制晚期,因蒙、满族入 主中原,军制上反映出民族大融合的鲜明特征。元初军 事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各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 制,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兵牧合一。南下后设枢密院、 行枢密院和兵部等以加强*集权。军队包括蒙古军、 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实 行军户制和军官世袭制。明代实行以屯田制为基础的卫 所军制,全国遍设卫所,控扼要害。军队分京军和地方 军两大部分。*设五军都督府掌全国卫所军籍,设兵 部掌征讨、镇戍和训练。战时命总兵官出征,战罢兵归 卫所,将印归朝,实行统军、调军与指挥权分离的,军 不私将、将不专军的制度。
清代前期主要实行八旗、绿营兵制。八旗兵制是以 八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编组,兼有军事、*和生产职 能的“兵民合一”的满族兵制。太宗时增设蒙古和汉军 八旗,共为24旗。入关后,八旗兵已脱离生产,并分为 禁旅(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军队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 旗主私有。绿营兵制是参照明朝卫所制建立的汉族兵制。 绿营兵由招募的汉人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以绿 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编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 给制,按年月发给一定的银饷和米粮。与元代在非蒙古 军中设“达鲁花赤”为监军官的作法类似。清代以八旗 监绿营,八旗兵薪饷和武器装备都优于绿营兵,这是政 治上的民族歧视*在军制上的反映。
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建军制开始全面崩溃,清朝 八旗、绿营兵为勇营和新军取代。新军和近代海军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制向近代军制的过渡。
封建军制的特点 封建军制的核心是与君主*主 义*制度相配合的军事集权制,表现在:①皇帝是当 然的最高军事统帅,一般亲掌军队组建、调动、命将与 指挥权。②统兵、调兵与战时指挥系统三权分离,便于 分而治之。③以皇亲国戚和亲信近臣任监军,监督将领, 控制军队。④保持一支精强的以宿卫军为骨干的*军, 藉以居内驭外,巩固皇帝的独尊地位。⑤以中外相维、 文武相制的手法,来制约和控制军权。⑥关于集权与分 权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屏藩皇室,分封同姓子 孙,给封国以一定军事权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西 汉分封与“吴楚七国之乱”,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 二是当封建王朝**,人民纷起反抗,天下大乱时, 为了挽救危局,*放权于地方,其结果也事与愿违。地 方实力派在*人民起义的同时,扩充自己的实力,与中 央分庭抗礼,或割据一方,或以武力取而代之。如东汉 末农民大起义与三国的形成,唐末农民大起义与五代十 国的出现。
此外,边境少数民族军制和农民起义军军制也独具 特色。少数民族通常实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进入内 地汉族区后即开始向汉族*封建军制过渡。从陈胜吴 广起义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军制体现着农民阶 级内部新型的阶级关系和“均*”、“等贵贱”的思 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6:49
军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2、隋文帝的改革:(1)措施(2)特点(实质):(3)影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3、唐太宗的调整、健全:(1)措施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驻守在关中,利于*集权;兵将分离,将率不易拥兵自重;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但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2)利弊4、崩溃:唐玄宗开元年间(1)原因:根本原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府兵社会地位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二、募兵制(唐中期以后)目的:增强军事力量。区别:(1)府兵按规定由农户出丁,而募兵是自由应募; (2)府兵已有田亩,募兵是应募后授田; (3)府兵自备资粮,募兵由官府发给; (4)府兵制下兵将分离,募兵则是职业兵,兵将隶属关系比较固定。影响(利弊):(1)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2)增强了军事力量; (3)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思考: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试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变化的原因。三、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北宋)四、猛安谋克制(金)五、八旗制度(清)
参考资料:http://bbs.winupon.com/index.htm?http://bbs.winupon.com/dispbbs.asp?boardid=44&id=7040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6:50
一、先秦兵制
先秦时期普主遍实行征兵制。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相辅相成。春秋晚期,随着宗族*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瓦解。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队的数量空前增加。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
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三、魏晋南北朝军制
三国时出现了世兵制,父子相继为兵。世兵不属郡县,由军府统一管理,称作“士家”、“军户”。北朝时期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魏时宇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创立府兵制度。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个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又设两个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不属郡县,只管打仗,不纳赋税。
四、隋唐军制
隋朝继续实行府兵制。隋文帝规定: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耕种田地,“一与同民”;一方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从而使府兵制与均田制进一步结合起来。唐朝改进府兵制度。府兵制的组织机构大体沿袭隋朝,十二卫仍为最高领导机关。而基层组织则由隋时鹰扬府改为折冲府。全国共有折冲府640多个,其中关中地区就有261个,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折冲府下又有团、旅、队、火等。府兵由均田农民中的丁壮充任,定期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不服役时则从事农耕,农闲则进行军事训练。府兵的征调要由*兵部下发兵符,经与地方军政长官对勘相合以后,才能成行。遇有战事,则命将以出,战事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免除了将帅专兵之弊。从唐代府兵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从均田农民中点兵,兵源较为保证;资粮甲杖自备,把部分军需品转嫁于民,减少了封建国家的开支。第二,*十二卫督率各府,军府又相对集中在关中地区,京城地区拥兵二十六万,占全部兵力的3倍,形成朝廷“居重驭轻”之势。第三,战士平时有训练,保证了战斗力。有事“命将以出”,事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难以吏兵跋扈。这些特点表明:府兵制有强化*集权的性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6:50
隋、唐重建和发展了封建*主义*集权制,改 革早期府兵制,军户编入民户,军人受田。府兵在乡为 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制。府兵调遣、 指挥权均归朝廷,*设16卫(隋初为12卫府),12卫 下各辖军府。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和“居重 驭轻”方略,分布在京城和冲要地区。府兵每年上番宿 卫京师,部分驻守军事要地,战时凭符征调。唐代折冲 府分上中下三等,统兵800~1200人不等,全国最多时设 634府,约60万人。*禁军除以府兵上番者为南衙禁兵 外,还有来自召募的北衙禁兵。隋、唐还设有兵部,作为 *三省六部*机关的军事部,掌军事行政和武官选 授。边防军事机构有镇、戍、关、军和守捉。民众武装 有团结兵、土兵等。唐朝还制定了卫禁律、擅兴律、兵 部式、兵部格等较完备的军事法律,使军制法律化。中 期后,府兵制崩坏,募兵制兴起。唐末各节度使凭借自 己控制的地方政权,豢养大批军队与*抗衡,改变了 “内重外轻”态势,出现了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兵骄 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混乱局面。
参考资料: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18/12250874_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6:51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 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 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 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 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 益服务。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制经历了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制度的变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 军事*、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 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 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 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因为内容比较多,如果想详细了解,请打开网站慢慢看
参考资料:http://kklang.blog.hexun.com/993092_d.html
我国古代兵制,即军事制度,现称为军制
中国古代军制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主要以征兵和兵役制度为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和战术的升级,出现了募兵制和常备军。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管理制度,如“按功授爵”等制度。汉代则实行了征兵、募兵、常备军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制度。隋唐时期,兵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行了“...
中国古代有哪些军事制度?
1. 上古三代至春秋时期,军政不分,以车战为主,作战单位为“师”。2. 战国时期,军事领导体制发生变化,实行将、相分权制度,军队最高统帅为国君。3. 战国时期,军队领导体制基本特征为各诸侯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实行征兵制,男子服兵役年龄为15至60岁。4. 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军事领导体制对后世产生极...
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
中国古代军队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剥夺私属武装,建立统一军队;集中军权,由国君直接掌握军队征调大权,实行凭玺印、虎符任将发兵;军队设置专职武官,实行文武分职;建立按军功晋爵升赏的制度;在主要推行征兵制的同时,还出现了征募农民当兵的募兵制;建立骑兵,扩大步兵,使步兵发展为主要兵种,秦、楚等国还建立了水军。自...
我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有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制度,其核心在于兵农合一。平时,府兵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他们应征入伍。府兵需要自备武器和马匹。全国设有折冲府,负责选拔和训练府兵。4. 募兵制:从唐朝至五代时期,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征兵制,成为封建社会兵制的一大变革。宋朝无论是禁兵、厢兵...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特点以及评价
军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2、隋文帝的改革:(1)措施(2)特点(实质):(3)影响府兵制与均田制...
中国古代有哪些傲视天下的军事制度,怎样理解?
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傲视天下的军事制度,怎样理解?1. 战国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体制彻底瓦解,新兴的地主阶层走向统治地位,国君的集权制度,更加能够发挥国力的优势。同时,随着晋国北伐扩充领土,步兵作为单一兵种出现在了战场上,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变法,在军队方面,大规模的步兵逐渐在战场上获得主导...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特点以及评价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特点及评价 兵民合一制度 1. 府兵制(西魏至唐中期)- **起源**:府兵制起于西魏、北周,兵士由军府统领,家属随营居住,形成军户。- **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实施胡汉分治。- **隋文帝改革**:通过措施实现实质上的改革,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成为兵农合一制度。- *...
我国古代实行的主要五种兵役制度
1. 府兵制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制,其核心特征是兵农合一。在平时,府兵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节接受军事训练,战时则应征入伍。府兵需要自备武器和马匹,全国设有折冲府负责选拔和训练府兵。该制度由西魏的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年),历经北周、隋朝,至唐朝初期达到鼎盛,但到了唐玄宗...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军事制度
1.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愿,并为其利益服务。2. 军事制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多个方面。3. 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军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