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06:4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0:59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这句话是郁达夫在他写自己家乡那篇文章里说过的,名为《故都的秋》。
扩展资料: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故都的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00
出处:郁达夫的《故乡之秋》。
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中的名篇。以构思新巧、意境优美而深受读者的推崇。
扩展资料:
赏析:
1、文章开篇即切入正题。寥寥数语点出了北国之秋的特色,“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不多的言语,流露出了游子对故乡之秋的迷恋。
2、对故乡之秋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与江南节气的对比、反衬自然地生发开来。何谓江南之秋?
3、作者用了这样的词句:“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与之相对应,北国的秋则多了几分空旷、苍凉。“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碧绿的天色”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4、这些描摹夹着北方的冷雨,令秋意扑面而来。行文用语凝练,以点带面,仅选取了点缀北国之秋的几处小景,却将故乡之秋的声、色、形描绘得真切自然,韵味盎然。
5、 在文章末尾,作者不忘以南北对比的精彩语言呼应开篇。“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贴切精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声情并茂,炼字驾轻就熟,令行文情感步步升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意境、脉络铺就了一曲旋律优美的秋之歌。
总结:
以前的我们总想去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途中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建筑与乡俗风情,领略了不同的地区差异,可是看遍了千山万水,你都明白,这不是自己的家,观赏累了,就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00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这句话是郁达夫在他写自己家乡那篇文章里说过的,名为《故乡之秋》。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生平履历】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0月15日,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恋爱】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观其一生,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中,写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而其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一并都成了传世的名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01
瞎话,作者自己去查查,《故都的秋》有木有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