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保护剂有哪些药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1:20
神经保护剂
近十几年间,我国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在城市居民中位居死因首位。而脑卒中是可以治疗的疾病,但需要专科医生进行急救。实践表明,一旦延误就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并危及生命。2004年4月28日我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在北京启动,在我国不少地区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卒中单元”,希望能有更多的卒中患者获得标准化的诊断和处理。
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有效性的现实范围很窄,所以许多卒中研究者仍然在努力探索缺血后神经保护的研究。缺血后大脑的神经细胞将发生“级联反应”的瀑布现象,为我们研究神经保护剂临床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际范围内对缺血后“级联反应”过程的许多环节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投入比例占据全部缺血性卒中的50%以上,包括CCB、抗兴奋性毒性氨基酸、自由基清除剂等。然而这些来自实验室鼓舞人心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改变临床疗效,近年来自由基清除剂虽然初展头角,但仍需要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论证和体会。因此可以认为,神经保护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除了必须关注实验室的对象是动物、实验条件的可统一性、不同实验间的不统一性、统计学处理方法不统一性等,还必须遵循规范的原则。美国卒中治疗开发圆桌会议(STAIR),从1999年到2003年分别提出许多关于研究神经保护剂的建议,包括临床应用神经保护剂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研究标准化的建议(Stroke,1999,30:2752);急性卒中治疗临床试验评估建议(Ⅰ~Ⅲ期临床试验)(Stroke,2001,32:1598);有关延长神经保护剂和其他治疗时间窗的临床建议(Stroke,2003,34:1539)。这些建议的唯一宗旨是为了在国际范围内规范神经保护剂的研究。
在脑中因梗塞而局部缺血的核心区与正常血液充盈的脑区之间是梗死周边区,即临床所称的“半影区”。该区受血液减少的影响,极易产生神经元损伤和坏死。治疗脑梗死药物主要用于阻断这一脑区因局部缺血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某些环节。例如,恢复中断的血流供应,减少过度的谷氨酸(glutamic acid)递质释放和对受体的高频刺激,抑制细胞外Ca2+的大量内流,清除因自然再通和溶栓后血流再灌注产生的过量自由基,抑制缺血脑区的炎症反应等等。如能有效地抑制这些生化过程,则可减轻脑梗死引起的脑损伤。
以下分类叙述。
1 钙离子拮抗剂
由于钙离子在细胞生理、病理中的特殊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在其中起到防止神经元内钙超载,减轻细胞水肿的作用。代表药物如尼莫地平、尼卡地平、氟桂嗪等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且作用明显。
2 谷氨酸拮抗剂
细胞外过量的谷氨酸通过刺激特异性受体兴奋突触后神经元,使钙离子内流,后者又可激活酶类,最终损害细胞。阻断NMDA受体,同时降低钙离子内流,从而保护神经元。这些拮抗剂包括cerestat、selfotel、eliprodil等。
3 谷氨酸释放抑制剂
BW-619C89能阻断钠离子通道,抑制突触前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动物实验证实,缺血前后给药均可有效缩小梗死体积。
4 GABA受体激动剂
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的作用在于对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起平衡调节作用。GABA受体激活后能抑制兴奋性神经毒作用。如muscimol、MK-801等。
5 自由基清除剂
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发生一系列还原反应,其中脂质产生的氧自由基是再灌注脑损害的重要因素。Demerle-Pallardy等报道,应用抗氧化剂BN80933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BN80933是一种双重氧化抑制剂,可有效地抑制NOS和脂质过氧化。另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维生素E、维生素C、谷胱甘肽甘露醇等都有抗自由基作用。
6 细胞膜稳定剂
动物实验和临床证实,胞二磷胆碱可恢复促进缺血时神经细胞磷脂的合成,抑制磷脂酶A1、A2的活性,减少花生四烯酸聚集和乳酸合成,恢复Na+-K+-ATP酶活性。
7 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后可诱导许多神经保护因子的表达,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都对神经元起保护和营养作用。但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在细胞培养中效果明显,在动物模型和临床上效果不佳,可能与局部药物浓度及其他因素有关。
8 脑蛋白水解物
脑蛋白水解物是从动物脑组织中提取的一种含游离氨基酸和低分子肽类物质的水溶液,对脑神经细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能改善脑能量代谢,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轻钙离子超负荷,保护神经细胞内结构蛋白如线粒体、神经微管,拮抗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延缓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
以上大部分药物只是在研制,临床试验阶段。而在国内实际应用中神经节苷脂类药物,正逐步被了解和重视。
神经节苷脂属于一类糖鞘脂,其分子由疏水的神经酰胺和亲水的含不同数量唾液酸的寡糖链组成。目前可以分离的神经节苷脂有近百种,分布于大脑的灰质和白质,含量丰富。药用制剂多由牛脑或猪脑中提取,经工艺流程制成制剂。常见一类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一类为多种神经节苷脂混合物。
该类药物用于治疗中枢及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继发性损害。其药理作用表现为神经元保护作用;稳定细胞膜;保护Na+-K+-ATP酶等膜酶活性,防止胞内钙超载;抑制谷氨酸过度释放;清除自由基。同时可以增加TrK自身磷酸化,激活体内NGF前体,发挥营养作用。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元的发育,分化,修复表现在促进轴突和树突增生。因此类药物对于神经元多靶位,多效应的保护、营养、修复作用成为临床研究观察的热点。
另外,还有一些中药制剂如银杏叶提取物,川芎拮提取物,三七皂甙等方剂组成。但因其成分复杂,药理作用不明确,尚在临床摸索应用,也是医学工作者未来研究的方向。
来自Research and Markets的一项调查报告,随着新产品的批准和老式对症治疗市场的兴旺,预计2006年神经保护类产品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1亿美元,到2010年,神经保护将成为神经治疗中的常规部分,而且神经保护类产品将占据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类产品市场规模7%,这类产品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类产品市场的巨大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药学工作者在中枢神经保护剂研制开发、试验、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不断探索新药研究方向,开拓思路,为临床需要提供服务,使脑保护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