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6:3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1:23
新中国建国后的40年间,山西汾酒都在做着“老大”该做的事。应该说,计划经济时期,“汾老大”主要体现在“品质老大”上,以质赢人,以德服人。至于“业绩老大”,而是在“四方结队学汾珍”的口碑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是“标兵时代”造就了“汾老大”。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期,正当汾酒在“六连冠”业绩老大的势头上,准备高歌猛进时。中国发生了深刻巨变,“小平南巡”一锤定音,全国狂掀“二次改革”。这个时候,中国白酒产业崛起了“两股力量”:
第一股力量是川酒“人工窖泥技术”的突破,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深入各中小白酒企业兼职,“浓香原酒”如刚刚探明的矿藏,如大坝泄流的洪水,产量急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股力量是“广告酒”的火爆登场。“广告酒”为四川浓香原酒的外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国开启了声势浩大的“OEM(贴牌)模式”。一场急功近利、电视为王、誉为“一年喝倒一个牌子,三年喝倒一个酒厂”的广告酒大战凶猛来袭。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像一套组合拳,乱花渐欲迷人眼。
此时,“实实在在酿酒、本本分分卖酒”的“汾老大”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已是“全国江山一片浓”。接下来,是以五粮液为首的浓香白酒率先涨价,开启了长达20年的“回旋式涨价潮”。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997年“秦池标王”曝光后,“勾兑酒”成了这一时期谈之色变的名词,浓香又开始缓慢退潮了。整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伊始,“快”成了这一时期大多数做酒人的主旋律,完全违背了中国酿酒产业的基本规律。而“做酒”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特殊行业。
查阅历年报道资料、企业文献和台账发现,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汾酒厂便接触到一些关系户前来游说“联营、贴牌”模式,其中,一位上级领导提出:用汾酒的牌子联营周围470余家烧酒作坊,形成一个松散型托拉斯,造就更多“万元户”,大家共同致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1:24
可能是他们最近的管理不严格,而且口感也非常不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1:24
他们就是不善于运营,使得品牌知名度越来越低。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1:25
应该是他们的营销战略有问题,管理运营也出现了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1:26
这个主要是他们的制作材料不好影响整个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