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06:59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15:33
民族复兴指数的指标
数字化时代,什么都能够被量化,最近,有两个数字牵动了中国人的神经。
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 此间专家完成的一项测算结果显示,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已完成了62%的复兴任务。
另一个,是昨天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了《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北大校长助理李强表示,将持续开展调查并发布数据,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民族复兴”是一个现代意义的词汇。在公共话语体系中,它也与各种宏观政策、计划、目标等关 联,是彻头彻尾的宏大叙事,现在,这个耳熟能详的表述被数理量化后,反倒让人摸不着头脑。GDP、CPI哪怕是幸福指数,毕竟也还是可以具体感知的,但民 族复兴指数,用个体的观感却很难判断,62%算高了还是低了,怎么才算100%复兴,这些都难以说清。
按测算方法,复兴指数有五项内容,包括综合国力、社会进步程度、民主法制完备度、人与自然是 否和谐、国家统一以及为世界和平的贡献大小,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取于宏观视角,与“民族”、“复兴”的词语本意甚为契合。谈到民族、谈到复兴,自然是整个国 家改变积贫积弱的状态,实现崛起,崛起与否首先看国家实力、经济实力、社会、制度建设、国际地位等,都是重要视角之一。词汇从整体切入,这也是我们惯常的 思维模式。
显然,所谓的民族复兴指数,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这正是其未能收获舆论认同的原因。能够被认同 的“复兴”,也必然能从充斥在社会空间各个角落的细节感知,公民意见能被及时采纳,城市整洁靓丽、诗意栖居,交通出行方便,不必苦于房子的挣扎,帮扶互助 成为共有价值,走在水泥地不必担心水患之害……这些场景更为真实细腻,更符合人们对民族复兴的体悟。脱离了个人,民族复兴指数再高,也是模糊了个人的全景 照,是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大命题。
再看住房平均数,平均数被屡屡用来表述社会政绩,其本身就是合理利用规则的体现,它是凸显政 绩消灭现实差距的极为有利的工具,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均等的理论现状,磨灭了社会及不均等的残酷现实,人均家庭住房116平米,这个数字除了让大多数人感觉 不舒服外,毕竟这个数字离现实还不遥远,因为中国城市化水准低,“富裕”起来的农村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买地造房,地是无法买卖了,但是房子是越造越大了, 因此平均起来数字本身意义并不夸张。关键是这个农村的住房有多高的幸福指数?水电气、上下水,空气环境的要素的质量如何,调查者为什么只字不提,仅仅把这 个凸显的数字拿出来给政策决策者提供依据,请问是什么依据?是城市少建廉租房?还是提醒放慢城市化的脚步?
这两个数字所能反映的现实,那就是“专家们”浮躁的心态,他们的治学研究不是经世助人,而是为了自己披上华丽的衣冠,取悦当权者,谋得一分功名利禄和钟鼎锦食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2:41
而这样一个看似权威的数据,却引发诸多质疑
大学副教授肖余根认为,不能拿一个很难说科学的指标体系工具,来思考民族复兴进程。
据报道,在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上,有专家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监测》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这个数字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完成了总任务的62.74%。简单说,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经过了大半。
应该说,社会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为了提高社会科学的权威性,社会科学借鉴自然科学的一些量化研究方法,也是一个趋势。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可以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弄出一个指数来,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中华民族复兴指数,能否经得起推敲?
大多数网友根据自己的直感和常识,不认可这个研究,这也不奇怪。比如,中华民族的复兴从近代开始,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5年,复兴指数是46.4%,2010年就达到62.74%,仅仅五年内,复兴指数就提高了16%,占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复兴指数的三分之一还强,这客观吗?
当然,我们这样比较,还是按照提出者的思想框架来思考的,这本身就落入了套中,从这样的一个结果来看,这个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存疑的。拿一个很难说科学的指标体系的工具,来思考民族复兴进程,本身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事情。哪怕这个指标体系,表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统计了大量的数据,但把这些数据,硬生生地贴上一个根本无法涵盖的概念,其结果就是不言而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