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你好,欢迎来到懂视!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心亭看雪的注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1:51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3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12.【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3.【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4.【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5.【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6.【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7.【舟子】船夫。   18.【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9.【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2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1.【绝】消失。   22.【莫说】不用说,不必说。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3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12.【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3.【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4.【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5.【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6.【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7.【舟子】船夫。   18.【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9.【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2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1.【绝】消失。   22.【莫说】不用说,不必说。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4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水烧得滚沸(烧酒时,应用炉子灌些水再把酒壶放在里面用火煮)。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3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12.【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3.【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4.【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5.【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6.【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7.【舟子】船夫。   18.【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9.【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2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1.【绝】消失。   22.【莫说】不用说,不必说。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4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水烧得滚沸(烧酒时,应用炉子灌些水再把酒壶放在里面用火煮)。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3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12.【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3.【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4.【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5.【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6.【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7.【舟子】船夫。   18.【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9.【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2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1.【绝】消失。   22.【莫说】不用说,不必说。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4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水烧得滚沸(烧酒时,应用炉子灌些水再把酒壶放在里面用火煮)。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3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12.【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3.【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4.【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5.【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6.【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7.【舟子】船夫。   18.【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9.【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2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1.【绝】消失。   22.【莫说】不用说,不必说。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4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水烧得滚沸(烧酒时,应用炉子灌些水再把酒壶放在里面用火煮)。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3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12.【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3.【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4.【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5.【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6.【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7.【舟子】船夫。   18.【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9.【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2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1.【绝】消失。   22.【莫说】不用说,不必说。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4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水烧得滚沸(烧酒时,应用炉子灌些水再把酒壶放在里面用火煮)。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5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21:13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   12.【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3.【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4.【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5.【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6.【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7.【舟子】船夫。   18.【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9.【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20.【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1.【绝】消失。   22.【莫说】不用说,不必说。
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客居”。“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芥:名词作动词,像小草一样。   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挐:古义:滑动、今义:拿   3.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4.三大白:古义: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答: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答:“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段意
  第一段:开头两句交代“看雪”时间、地点,并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接着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nova7SE如何截屏 教师用的资料书是什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专用书籍有哪些 X BOX上面这个游戏叫什么在线等谢谢 这是什么游戏或者其它什么东西。。 在线等 如图,这是什么游戏啊在线等急 这个是神马游戏,求大神告知,,,看图片感觉非常好玩,,,在线等,,, 请问这是什么游戏,红白机的,在线等 B开头的英文名男及寓意,B开头的男孩英文名 Baal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湖心亭看雪段意 公司通知的开头怎么写 湖心亭看雪 原文+主旨 电脑一直停留在刚开机页面怎么回事,如图? 湖心亭看雪 概括各段的大意 湖心亭看雪的文章结构 王俊凯反派氛围感大片,想要拍同款,最重要的步骤在哪? 湖心亭看雪结构 湖心亭看雪的写作手法是? 上海哪片地方比较好玩?核心区在哪? 和协风格首岸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求《湖心亭看雪》的结构与文意 快速背《湖心亭看雪》的方法 湖心亭看雪怎么分层 湖心亭看雪课文内容理解与赏析 蝈蝈儿的民间传说 手饰上荷花和蝈蝈儿的寓意 三四成一线,是什么数字 证券 固定收益部的 交易员 ,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相当于操盘手吗?交易员一定要是金融专业出身的才行吗? 证券从业岗位有哪些!!具备素质有哪些?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 的文言知识归纳 湖心亭看雪 阅读 湖心亭看雪 阅读 求解 没学啊! 湖心亭看雪是不是偏正短语 红塔银行的信用卡有没有宽限期 明日歌文言文 《明日歌》的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明日歌的问题答案 文言文 明日歌是一事一论的议论文。文章针对后生家遇事则退缩及拖拉的现象,提出了什么的观点? 请问有关《明日歌》中的骈语是什么? 要做则做文言文中明日歌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要做则做(文言文),引用【明日歌】的作用? 文言文《明日歌》中“不做则安能会耶”的安是什么意思 《明日歌》(文言文)时一篇典型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文章针对后生家遇事则退及拖拉的现象,提出了_____的 文言文《要做则做》中作者写文章时引用《明日歌的目的是什么? 五句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因循误事》 投资损益的计算公式啊! 跪求 跪求 跪求啊!!! 河北经济频道今日资讯电话
  • 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