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哀克刹脱(Excter)教堂前作品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6: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02:55
徐志摩的诗歌中,如《问谁》和《冢中的岁月》等,频繁运用“坟墓”这一意象,象征着生命的终极关怀。他的诗作《天问》虽与屈原的《天问》在情感强度、思想深度和体制宏大上有所差距,但却是他以提问形式探讨形而上问题的罕见之作。诗的开头,通过描述异乡教堂前庭的宁静孤寂,为诗人寻求与命运对话提供了环境背景。
在第二节,徐志摩向寺前的雕像发问,表现出他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但仍保留着对中国现世的重视。他质疑生命的离奇,雕像的“老朽”和“呆笨”形象反映出他对宗教象征的不恭。随后,他在诗歌中将问题转向天上的“冷郁郁的大星”,但自我质疑的语气揭示出他作为布尔乔亚诗人的局限性。
在第四节,徐志摩将视线转向大地,从“老树”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老树被赋予生命,成为诗人表达生死主题的媒介。他通过与老树的对话,揭示出生命的兴衰规律,以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现实。诗中“他自身痈肿的残余更不沽恋”一句,反映出徐志摩对生命负担和佛教思想的理解。
徐志摩对死亡的描绘并不恐惧,反而充满美感。他的诗歌揭示了他对生死的深入思考,尽管他的探索有时显得消极和茫然,但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使得他的作品在众多诗文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