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2: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7:22
遥感技术,源自英语“Remote Sensing”,直译为“遥远的感知”,简称遥感。该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随着遥感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深入应用,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遥感的科学含义有两种解释:广义解释为一切与目标物不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解释为运用现代光学、电子学探测仪器,从远距离记录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解译揭示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遥感系统主要由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四大部分组成。
信息源是遥感探测的目标物,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为遥感提供信息依据。信息获取是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过程,通常采用的装备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信息处理是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掌握或清除误差,梳理、归纳影像特征,识别并提取所需信息。信息应用是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业务领域,通常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供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
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军事、地质矿产勘探、自然资源调查、地图测绘、环境监测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遥感原理基于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波段由短至长依次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波长越短穿透性越强。遥感探测使用的电磁波波段覆盖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太阳作为电磁辐射源,其发出的光为电磁波,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吸收和散射影响,但其透过率随波长变化。太阳光透过大气层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主要在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均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物体对太阳光产生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吸收,不同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入射光波长不同,导致反射率各异。物体对入射光的反射规律称为反射光谱。遥感探测利用这些原理,通过分析电磁波特性来识别和提取信息。
为了便于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分类,包括地面遥感(车载、船载、手提等)、航空遥感(气球、航模、飞机等)和航天遥感(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分类,分为主动式遥感(发射电磁波)和被动式遥感(直接接收电磁波)。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波段分类,包括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以及多光谱遥感等。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多样,包括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
RS(RemoteSensing)是遥感的英文缩写,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