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1: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9:03
在*的佛教历史中,有一个关于佛教传入的神话传说。据说在公元5世纪,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聂赞在雍布拉康屋顶休息时,天空中突然掉下几件佛教宝物。国王不懂这些宝物的用途,只听见空中传来声音说,在他五代之后,将有一个懂得这些宝物含义的赞普(吐蕃王朝的国王)出现。然而,这只是一个神话,实际上佛教是在7世纪由印度人传入*的。
当时,*人对佛教宝物一无所知,印度人只好将它们藏起来,然后离开*回到印度。佛教在7世纪时,通过吐蕃王朝著名国王松赞干布的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开始传入*。为了加强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
松赞干布去世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在曾孙赤德祖赞时期,佛教得到了大力发展。公元710年,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后,安排随行僧人管理寺庙,主持宗教活动,并成功地劝说王室接纳从西域逃出的僧人,为他们修建了7座寺庙。这些措施促进了佛教在*的发展,引起了本教大臣的不满。他们极力压制佛教,直到赤德祖赞的儿子赤松德赞掌权后,佛教发展趋势才得到改善。
为了巩固王权,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打击借本教发展异己势力的大臣。他邀请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修建起*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开创了*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同时,他派近臣前往内地请僧人到*讲经。受人尊敬的大乘和尚摩诃衍成为汉族僧人在*的代表,他在*传教11年,著述9部经论,讲经说法,使汉地佛教在*兴盛起来。
此后,历任赞普都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翻译佛经,以王室收入供养僧人,以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激化了与本教大臣的矛盾。公元842年,他们趁国王赤祖德赞酒醉时将其谋害,拥戴其兄朗达玛为赞普,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朗达玛灭佛不久后,遭佛教徒暗杀。吐蕃权臣,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席卷吐蕃,*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状态。藏传佛教“前弘期”至此结束,公元10世纪初,藏区步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成了各地的封建势力,他们积极开展兴佛活动,佛教得以在*复兴。这时兴起的佛教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吐蕃佛教有很大不同,它在与本教进行的300多年斗争中,吸收、接近、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完成其*化过程,形成既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又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地方性佛教。
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步入其“后弘期”。
喇嘛是藏语,意为“和尚”。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在中国的内蒙古、青海、*等处,皆称僧为喇嘛,意思是上师。上师意为“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外善知识(外在上师),一是内善知识(内在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