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8:20
随着公共租界扩张,工部局机构需求增长,原有的办公设施已无法满足,因此董事会决定投资新建一座办公大楼以解决空间问题。1913年,工部局工务处的工程师特纳(T. C. Turner)提出了一个融合欧洲新古典派与巴洛克风格的设计方案,原计划为三层,但在实际施工中扩展为四层。为了优化设计,特纳工程师赴英国与同行交流,并从伦敦办事处开始采购材料。
1913年的纳税人会议上,特纳的设计获得批准,大楼于1914年底开始施工。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进口材料供应中断,工程进度受阻。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工程才恢复常态。1922年11月,大楼基本竣工,正式开放为行政大楼,包括工部局办公室和委员会办公室,开放日会邀请纳税人、领事团、法租界和中国官员参与。
这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大楼,建筑面积达到29800平方米,拥有400间办公室,可容纳数千人办公,因其花岗石外墙,被昵称为“石头房子”。大楼呈环形布局,东北角设正门,配有观景平台。中央广场不仅是职员停车区,还设万国商团总部、风雨操场和靶场。大楼内部设施豪华,如大理石走廊、彩色釉面瓷砖,主要入口采用黑白大理石,办公室铺有优质木地板,设有先进的电话交换机和进口名牌设备。
总体来说,这座大楼不仅规模宏大,建筑豪华,设施先进,且在当时远东地区堪称一流。1922年11月16日,汉口路新大厦正式启用,标志着工部局工部局大厦的建成与启用。
上海工部局大楼,(英文: 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工部局大楼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193号。工部局大楼为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的办公大楼。1854年7月11日,鉴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波及江浙沪一带,因而为了确保外国在上海的利益,从而由英、法、美三方驻沪领事召集租界纳税人组成市政委员会。1862年法方退出合作,英、美两租界于次年合并,1893年英美租界更名为公共租界,于是工部局成为公共租界范围内最高行政当局。工部局大楼也就成为实际上的上海租界市府驻地。大厦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文艺复兴式样,南、东、北几个立面分别采用不同的风格。4个角都采用凹进方式。正门开在东北角,即江西路、汉口路西南转角,汉口路北就是著名的上海圣三一堂(红礼拜堂)。大厦的东南转角,即江西路、汉口路路口,后来4面的建筑:都城饭店(Metropole Hotel)、汉弥尔登大楼(Hamilton House)和建设大楼(Development Building)都采用凹进方式,形成一个微型圆形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