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3:08
顾颉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本科。此后,他在多个知名学府任教,包括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和兰州大学等,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和齐大国学研究所主任。他曾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和《文史杂志》等学术期刊。
受胡适“整理国故”思想的启发,顾颉刚从20世纪20年代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的研究,采用历史演进观念和大胆质疑的精神,结合西方社会学、考古学方法,对古代历史和文献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导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共同编纂了《古史辨》八卷,创建了“古史辨”学术流派。
在研究中,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认为古史传说的时间顺序随着时代推移而延长,从周代的禹到战国的黄帝、神农,再到秦朝的三皇,汉代以后甚至出现了盘古。他质疑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认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实际不符,批评梁启超对孔子形象的过分美化,指出六经并非孔子的原创作品,缺乏历史的可信度和哲学、政论价值。他还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构建的古史体系。
顾颉刚还倡导打破传统的民族统一和地域一统观念,以及古代是黄金时代的理想化认知,他的研究挑战了传统的史学观念,为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