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0:03
在《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中,夏禹,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和帝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鲧和曾祖父昌意均未能在帝位上治理水患,而是在帝尧时期,因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困扰,尧帝寻求治水能人。群臣四岳推荐鲧,但尧认为鲧有过失,不宜重任。在四岳的坚持下,尧决定试用鲧,然而鲧九年治水无果,最终被舜流放到羽山处死。天下人认同舜的决定,舜继而任用禹,接续鲧的事业。
帝舜继位后,询问四岳是否有能像尧那样完成大业的人,众人都推荐禹担任司空。舜认可了这个建议,命令禹去治理水患,禹谦逊地推辞,后在舜的鼓励下接受任务。禹以身作则,勤奋不懈,他的德行公正,仁爱亲民,言出必行,成为国家的纲纪。
为了完成先父未竟的使命,禹历时十三年在外劳心劳力,即便路过家门,也因忧心治水而不敢停留。他节俭度日,对祖先和神明表示敬意,宫殿简陋,将财物用于开沟排水。禹在行动上因地制宜,无论是陆地、水路、泥地还是山路,他都亲自考察,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他命令益分发稻谷给民众,使他们在低洼地区也能种植;后稷则负责提供稀有食物,确保资源均衡分配给诸侯。禹根据各地的地理特点和山川优势,制定了贡品和道路建设的方案,最终成功开疆拓土,疏浚湖泊,测量山脉,建立了九州和九道,实现了国家的繁荣稳定。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