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叛国者”的救赎之路—读关愚谦《浪》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9: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0:56
关愚谦的回忆录《浪》让我深受触动。本书以2001年的成书,2012年在中国出版。作为作者亲历者的个人传记,本书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细节。对比官方历史教材,时代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让我们了解到*风云变幻、人物间情感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现象的真实性。这种近距离的历史再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关愚谦出生于1931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却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完整的教育和一份体面的工作,可谓“新中国的宠儿”。然而,1956年的整风运动,他毫无保留地提出了对党的意见,结果被定性为“中右”分子,工作也因此调整到了青海,并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再次使他遭受打击,被送到青海湖捕鱼,直到1962年初才得以调回北京。
在*初期,因妻子举报其乱搞男女关系,关愚谦选择了利用工作关系中保管的日本人的护照出逃国外,最终在埃及坐了一年多的监狱后落脚德国。他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个人在时代大势中的挣扎与求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
关愚谦的家庭背景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成长环境。他的父亲关锡斌在*时期和教育领域有着显著成就,母亲言忠芸是辛亥*后的首批女大学生,其学识和眼界对孩子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关愚谦的母亲在乱世中仍有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为家庭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安全感。
关愚谦的出逃虽然使得家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他在德国的奋斗与重建,使他有能力接济从小流浪的孩子关新出国留学,并在上海为他购买了房产。这一过程既展示了他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也体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反思与弥补。
在《浪》一书中,关愚谦以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个人的成长、影响力和经济能力都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重要基础。他的经历是一次对人性、勇气和自我救赎的深刻探索,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责任和家庭价值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