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人上去讲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09 22:0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3:11
关于生命和死亡,现实中存在许多伪命题,以及伪的论证,让我们无法看清它们的本质。
生存就是活着,而活着的反面就是死亡,病理学家说:当一个人的心脏永远停止跳动的时候,表明这个人已经死了;当然也有心脑病学家说:一个人脑死亡,才是生命死亡的唯一证明。
但这种死亡,仅仅是一种肉体上的死亡,它只代表着一种存在方式的结束。或者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向另一种存在方式。由此,我们接受了诗人臧克家的说法: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于是,活着与死亡就有了另外一层含义,一种纯粹的脱离了庸俗的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上的活着与死亡。
余华的小说《活着》,描写的是一个人活着的故事。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他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令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并无不同,也绝无意义可言。那些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探究,本质上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
至此,我们觉得,传统里接受的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如此幼稚和可笑,甚至荒谬。而那种以现实主义作为基础的思考,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因为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启示也就在这里。
以往我们总认为,活着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企图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止地活着,就象秋后山野上孤独的苹果树,阳光或者目光,对于它是那么遥远而陌生,那么无谓。
英国作家劳伦斯写过一篇散文,叫《活着的死亡》,顾名思义,按照他的理解,生命其实活着就已经死亡了。他说,世界上很多活着的人其实都已经死了,他们象腐生植物一样,生活在旧时死亡的躯体中。
我还不曾看见过一个人如此无情地看待生命,劳伦斯认为:生命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有不少人是靠死亡的冲动而来,但是他们没有力量走进黑暗之中,也就连第二次死亡也无法达到;因为在死亡没有到来之前,他们的生命内部已经开始缓慢腐烂,所以生命的消失,往往是从精神的糜烂、消失开始的。
这些生命就象家畜、羊和猪一样,他们为生命而欢快地跳跃,彷佛他们要到达纯粹的境地,然而,他们是无法抵达的。他们虽然有可憎的意志,却没有勇气面对真正的死亡,他们缺少创造生命的冲动。人的生命其实和牲畜无异,越是自我标榜高贵的生命,越是如粪土一般下贱。他们追求生命的意义,就象猴子捞月的行为,看起来多么浪漫而高尚,但是实际上,却是滑稽而可笑的。
那些生命无法理解生存,更无法理解死亡;他们机械地哭诉着生命和正义,却无法理解活着的死亡,因为他们早就被死亡所包围,所以,只好让活着已经死了的去照顾死去的人。那些生命是驯良的羊群,他们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老虎和屠夫准备着的,而那些老虎和屠夫,就是站在彼岸虎视眈眈窥视着生命的时间;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至此,我们才理解,劳伦斯和余华,虽然生活的时空距离遥远,但他们对于生命,对于活着的死亡的诠释是如此接近。只不过余华运用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故事,让生命自己叙说;而劳伦斯却是将生命放在死亡的凹臼里,捣的粉碎,面目全非,直至挤出生命的毒汁,留下一些残渣,给你我看。
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活着的死亡,那么,他就是一个处在创造核心的人。也许劳伦斯是要告诉我们:只有理解死亡,才能创造生命;只有超脱生命,才能面对死亡,而死亡永远是悬在生命之上、无所不在的宝剑。摘自《生命就是活着的死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3:15
去看看《读者》吧,上面这种故事很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3:09
哈哈,看来中学语文课都是大同小异。推荐你这个网站,里面有许多有意义或有意思的小故事,你可以参考下哦。http://www.yilin.net.cn/index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