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优缺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_百度知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2:1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43
1 原苏联的体制改革�
苏联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战后,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来越明显。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政后,迅速而明确的提出了他对内坚决改革、对外努力缓和同其他国家关系的方针,雄心勃勃地进行“改革与新思维”,推行激进的转轨。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式、措施不当,不仅没有实现经济高增长,反而导致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戈尔巴乔夫启动的进程有四个方面:加快科技进步、改革经济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外政策的新思维。这四个方面同等重要,它们的次序先后不说明分量的轻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比重发生了变化,不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标,从而失去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发展轨迹大致是:对于苏联的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从有限的摒弃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迅速转向政治领域;改革的目的也从在经济上振兴及赶上西方,变成达到同西方一体化。在改革中实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剧推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把苏联在政治、经济上推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在改革思想上用“新思维”取代了列宁主义,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把私有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主张以激进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政治体制改革急于求成只能照搬西方体制并出现了严重失误;“公开性”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排除异己,按个人意愿组建能够贯彻自己政治路线的领导班子;改革没有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
2 俄罗斯激进性改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独立国家,执行独立的经济政策,积极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在转轨的目标模式、转轨方式、速度等问题上在各派的主张上都存在严重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转轨方式上,即社会体制改革中激进性和渐进行改革道路的选择。经过激进和渐进两种改革思想的激烈斗争,选择了“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
2.1 激进式改革思想�
俄罗斯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对苏联政治体制实施全面拆除,在经济领域进行激进的市场改革,在社会政治领域建立民主的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自由主义革命者坚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疗法”建立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其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排斥了所有与其终极目标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间环节。该理论完全抛弃存在于旧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并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体制。�
激进式改革理论主要内容是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所谓稳定化指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制止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所谓自由化,主要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包括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企业经营活动的自由化等内容。而私有化指企业及其他领域的非国有化,企业以出售、拍卖、赠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激进式经济改革的内容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并运用货币主义理论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期望经济在短时间迅速使经济转型。故激进派改革思想称为“休克疗法”。�
2.2 过程与效果�
俄罗斯聘请了“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担任顾问,由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实施激进式经济改革。�
从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实施“休克疗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价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自由化。�
当时,政府坚信,在几周内就可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并在几个且内达到国家财政的稳定,也可为市扬的自我调节作用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制止生产下滑和为生产高涨注入活力。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激进式的“体克疗法”并未取得成功,不仅没有在短期内使经济稳定、摆脱经济困境,反而使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机状态,出现了投资萎缩、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的社会不公。
2.3 简要评价�
(1)经济方面。“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并非一种理想的模式。国家的总体形势日益严峻,不得不调整政策。从1994年开始,改革转向务实、调整阶段,主要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国家对物价的监督机制、调整私有化政策、重视社会保障等。政府意识到求稳、求实,使改革和经济政策更符合俄罗斯的国情。在1996年开始的政策调整中,把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
(2)政治方面。俄罗斯对过去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在政治上,否定共产党的一党制和苏维埃制度,主张建立法制民主国家;在经济上,主张废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俄罗斯民主制度建设过程至今远未完结。俄罗斯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破坏旧制度的任务,然而建立新制度的历程却异常艰难和漫长。在这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了经济下滑、国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惨重代价。�
3 中俄两国改革比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同样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样要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下面比较中俄两国的改革方式。�
3.1 市场经济模式�
相对于俄罗斯追求自由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中国选择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适合本国国情。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两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改革性质。�
3.2 过渡方式�
相对于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中国认识到了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只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方式的一种相对的区分,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二者本身并不是原则问题,重要的在于什么方式符合本国国情,什么方式符合在本国具体条件下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规律。�
3.3 所有制改革�
相对于俄罗斯的全盘私有化,中国的所有制从公有制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公有制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发生联系和渗透。公有制成分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控制了国家经济的命脉。�
3.4 改革中政府作用�
相对于俄罗斯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在中国政府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被取消或弱化,而是改革和转换。�
4 结语�
改革方式必须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要尊重历史。激进式改革出现在俄罗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是人们期望变革的产物,但是盲目性和唯目的性使得紧急性仅仅是一定时期的权益之计,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41
简而概之: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不是无风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43
你好!
简而概之: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不是无风险。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43
不明白啊
=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化进程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
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资本市场起到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1. 资本市场是由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内在要求所催生的,它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和进步,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2. 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时,资本市场必须发挥其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投融资和财富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以便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
为什么说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有时还把这种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区别于夺取政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哪些方面?
4.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涉及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5.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加速经济发展,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资金和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显著特征是什么的现代化
3. 推进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4. 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以及...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怎么看待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
中国城镇化是什么
中国城镇化的推动因素包括:一是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城市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二是政策因素,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如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政策等;三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资源的优化等,也促使人们向城市迁移。4. 城镇化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变革是什么?为什么?股权分置改革的...
三、股权分置改革的长期意义 从长远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将有利于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微观层面上,改革旨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营机制,解决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促进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降低决策成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宏观层面上,改革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的医保体系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医疗保障的制度背景开始经历重大变化,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各个相关领域改革的进行,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