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山摩崖石刻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3: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8:26
妙高山位于大足县,拥有独特峭拔之势,山顶有妙高寺。寺内有一座建于明朝永乐十二年的关通禅师石塔。寺外岩壁下,南宋时期留有8个摩崖造像窟洞。这些造像包括华严三圣、西方三圣、水月观音等,尤其是2号窟“三教合一”造像极为引人注目。在宋代之前,将“三教”刻于一个窟中极为罕见。宋代此类造像也并不多见,而此窟造像时间则比山西平顺宝崖寺、甘肃庆阳平定川石窟的同类题材造像早得多,对研究宋代“三教”情况提供了形象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对于“三教”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并非宗教,因为其不讲来世、不信鬼神。然而,从广义理解,宗教对于人生有指导作用,也可称为宗教。孔子在生前及死后相当长时间,被视为“儒学”,并无宗教色彩。但后来,孔子被神化,建圣庙、举行祭祀,儒家逐渐成为了儒教。周武德二年,帝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可见,当时已将儒教视为道教和佛教之列。
在道教与佛教对峙阶段中,道教吸收了佛教的造神方法,佛教进入中国后,又吸收了儒教中的忠孝思想,以改变原有的教义。南北朝时期,三教斗争激烈,但任何一家都未被对方吞并,而是在斗争中彼此求发展,甚至吸收对方有用的思想充实本教教义,或者对原有的教义作若干修改。当时,宗教界人士对儒、释、道三家的矛盾持调和态度,尤其是佛教在戒律松弛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三教鼎分论”、“三教并存论”、“三教同归论”等,大力倡导“三教融合”。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公开打出“三教融合”的旗号,陈抟、李纲、孝宗等人也提出“三教融合”的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2号窟正面为释迦佛像,左手抚膝,右手微抬,似乎正在*。左壁为老君像,左手放腰间,右手举胸前,也像正侃侃而谈。孔子像在右壁,端坐于四方素面台上,神态安详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