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论文...跪求,如果有的话,高悬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3:4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22:38
A:历史上的曹操大气,宽容,精细,聪明(话说我特喜欢曹操),所以人才济济,战无不胜,且最初时忠于大汉,只是在汉朝无药可救时放弃了。
小说上的曹操多疑,狡诈,贪婪,(其实只是换一种不好听的说法啦,聪明就是狡诈不是么),且被缩略了胜仗,扩大了败仗,显得他无能。
B: 关羽。 关羽在史书上可表扬之处貌似只有忠诚(至于武功高强嘛,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秒杀车胄,斩蔡阳等等皆是虚构,不提。)而且因为他挑起了襄樊之战,导致失去麦城,让刘备甚至蜀国永远失去了再通过水上路线不如中原的可能性,可谓弊大于利。
C:刘备死都未能匡扶汉室。
D:杀人就行。。。。
E:少年版有删减,甚至因为删减过量,导致剧情连接错误,误导青少年。原著完整真实。删留材料只为不超出书的计划页数,保持大体剧情就过去了。
F:现在电视剧于原著相同之处基本只有经典剧情和人名了,别当史实看。电视剧只为可看性,随意改变原著,是不负责任。
至于论文嘛。。。。。我累死了,不打了,打个提纲
1,三国演义在历史上的地位,经典。(做个小简介)
2,写出小说与史实的不同,利弊,(多写坏处)
3,讨论史实与小说中的人物
4,写出建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22:39
建议你有时间看下易中天的品三国,相信你很快就能自己写一篇,很容易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22:36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