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5: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23:25
最近对宗教问题颇感兴趣,一番思考之后,得到两点体会,请各位评点,但愿不会贻笑大方。 一 宗教的核心是什么? 最初引起我对宗教的兴趣是因为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各种宗教中,神学家(或宗教学者)和广大教众对这种宗教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潜心于阐述和发展教义,后者则只关心教条(或戒律)和仪式。以佛教为例,对佛学家来说,佛教是那些据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的佛经,而对绝大多数信徒而言,佛教就是吃斋念佛、烧香磕头,深奥的佛理在他们那里只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这种差别只是简单和复杂的差别,本不会引起我的注意,让我吃惊的是,在教义和教条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甚至经常充满矛盾。教义说四大皆空,总之活着和死了差不多,却要求信徒不得杀生;高僧说要去除杂念,老太太烧香时却多祈祷保佑来生,多子多福。不独佛教,其他宗教也差不多。我看不出伊斯兰教义和不吃猪肉有什么关系,但后者却是我们识别穆斯林的主要特征。那么犹太教和割礼呢?基督教和十诫呢?共产主义和《中学生守则》呢?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它的教义是多么深奥和复杂,宗教的核心,也就是宗教真正起作用的部分,是它的教条和礼仪。所谓教徒,就是那些遵从这些教条和礼仪的人,这与他们是否知道、理解和接受它的教义,都没有关系。 我的观点可能受到这样的质疑:历史上宗教之间的冲突乃至宗教战争,不正是由教义上的差异引起吗?这难道不是教义发挥作用的证据?对此,我想可以这样回答:在历次宗教战争中,教义分歧只是战争组织者的动员口号,真正使军官和士兵能被动员起来,使战争得以发生的,除了宗教以外的利益之外,是因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导致的对异教徒的憎恶,而生活方式的差异正是部分地由不同宗教的教条和礼仪的独特性所造成,虽然这种差异常常被使用含有教义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当一个穆斯林指责一个异教徒“不敬神”时,他心里实际上想的可能是:“瞧,这群肮脏的家伙,竟然吃猪肉!”。 二 人们为什么需要宗教? 对于这个问题,我原先看法是:宗教是给人提供世界观的。人必须对世界有某种看法,否则内心便不会平静,无所措手足;有些人可以通过哲学思考获得某种世界观,或者通过阅读和聆听从哲学家那里取得,但是这两种途径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显得太费劲,他们宁愿选择简单而直接的宗教教义作为世界观,而且往往选择他们父母所信奉的那种宗教,因为这更加省事。 但是经过前面的思考之后,我已放弃这种看法,我现在认为:虽然人们的确从宗教获得世界观,但这不是主要的,人们需要宗教,是为了获得教条!而他们之所以需要教条,是因为教条能简化他们的生活。 人天生需要教条。这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难道教条不是对人的意志和行为的约束吗?处处受到约束难道不会使人感到不便和讨厌吗?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没有教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复杂?我们必须对生活中面临的每件事情进行利益算计和权衡,以便作出最优选择。虽然经济人假设能够得到统计上的支持,生活中的个体并不会真的在每件事情上象经济人那样进行算计,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按习惯行事,而构成这种习惯的,正是一系列教条。当然,这些教条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被挑选和修正得更加经济;同时,教条一旦形成也会倾向于僵化,从而具有反经济性。 上述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宗教教条都具有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已经部分的被上个世纪的人类学家们所揭示。印度和中国盛行佛教和其他主张节欲的宗教,是因为它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伊斯兰和犹太教禁止吃猪肉,是因为非反刍的偶蹄类动物在缺乏块茎植物的情况下会与人类争夺食物;至于十诫的实用价值,更是显而易见。 以上两点看法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一种宗教教义的否弃,并不能成为我们反对这种宗教的理由;当我们要求别人放弃他所遵从的教条时,应该首先考虑什么东西会取而代之;此时此刻,切不可天真地以为:他们将获得启蒙,从此以后理性将指导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