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20岁称作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21: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04:04
20岁在古代有三个别称,分别是“加冠”、“弱冠”和“结发”。古时候,男子到了二十岁就会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因此用“加冠”来代表20岁。然而,虽然已经成年,但身体还未达到最健壮的状态,所以20岁也被称为“弱冠”。此外,“结发”也是20岁的别称,指的是男子束发成髻,表示成年的开始。
30岁有两个别称,一个是“而立”,也可称为“而立之年”。这个称谓源自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指的是立身、立志。另一个别称是“始室”,出自《礼记·内则》的“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意味着男子到了三十岁应该成立家室,开始承担起男性的职责。
40岁的别称是“不惑”,也称为“不惑之年”。这个称谓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不迷惑、不糊涂,意味着男子到了四十岁应该有了足够的智慧和经验。
50岁有四个别称,分别是“艾”、“半百”、“知命”和“知命之年”。“艾”这个称谓源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因此用“艾”来称呼50岁的人。由于50岁是100岁的一半,所以也用“半百”来称呼。而“知命”和“知命之年”都源自于“知天命”,意味着到了五十岁,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命运,有所节制。
60岁的别称是“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和“花甲之年”。这个称谓源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意味着到了六十岁,人们应该能够顺应各种言论。同时,由于天干地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因此60岁也被称为花甲。
70岁的称谓有“从心之年”、“古稀”、“悬车之年”和“杖围之年”。“从心之年”源自孔子的《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意味着到了七十岁,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而“古稀”这个称谓则源自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80至90岁被称为“朝枚之年”或“耄耋之年”。“朝枚”这个称谓源自《礼记·曲礼》,“耄耋”则源自《尔雅·释言》。这两个称谓都指的是*十岁的老人。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一些年龄的称谓,如“赤子”指初生的婴儿,“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垂髫”指三四岁至*岁的儿童,“幼学”指十岁,“总角”指*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指女子十五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这些都是古代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