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20: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9 21:50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虽然在国内外有着显著影响,但这一理论也面临着不少批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赫兹伯格的样本规模仅为203人,数量明显不足。且这些样本主要集中在工程师和会计师等高薪职业群体中,他们在工资、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已享有较好的条件,因此这些因素对他们来说可能不再具备激励作用。这样的样本选择难以代表普遍职工的情况。
其次,赫兹伯格在调查分析中存在偏差。他将满意的结果归功于职工的努力,而将不满意归咎于客观条件,同时未引入“满意尺度”的概念。这使得理论分析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
第三,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生产率提高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满意并不等同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必然。
第四,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截然分开,这一做法值得商榷。实际上,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之间并非绝对分割,而是相互交织并可能相互转化的。
最后,现代企业由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四个经济主体构成,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可控因素。在企业实施的范围层次中,存在所有者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与激励关系。这些关系超出了双因素理论的范畴。
综上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解释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双因素激励理论又叫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