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20: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21:49
永乐大帝朱棣在解决了蒙古问题后,为了彻底消除边患,从永乐八年(1410)开始,亲自领导明军进行了多次北伐。在飞云山战役中,明军击败五万蒙古铁骑,促使鞑靼部落向明朝称臣纳贡,朱棣封其大汗为和宁王。在永乐十年(1414),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北伐,打败瓦剌,瓦剌随后遣使谢罪。永乐十七年(1421),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使得蒙古势力多年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同时,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区域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并逐步设立卫所,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永乐七年(1409),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管辖范围广泛,东至海,越过海直至苦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也有所体现,如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土司,其家族与明朝关系密切。明成祖封赏赏思,其后裔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仍保留着成祖的敕书和铜牌,表彰其忠诚。此外,朱棣还加强对其他边疆地区的控制,如平定思南、思州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迎番僧入京,加强对乌思藏(今西藏)的控制,并在哈密卫和西域(新疆)实施政治、军事和贸易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靖难之役后于1402年登基,改元永乐。他五次御驾亲征蒙古,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统辖女真,在南边讨平安南(今越南),在西北强化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统治,维护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六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来朝入贡者达三十余国。编修《永乐大典》,一字未删未改,保护了中华古籍,延续了华夏文明。疏浚大运河,繁荣经济。1421年迁都北京,建紫禁城。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被尊为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