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2: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17:28
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包涵体的形成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
过量表达:研究发现,随着表达量的增加,包涵体的形成概率也随之增高。这可能是因为合成速度过快,导致蛋白质没有足够时间完成折叠,二硫键配对不准确,或者过多的蛋白质非特异性结合,降低了溶解度。
氨基酸组成:含有较多硫氨基酸的蛋白质更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则与包涵体形成呈正相关。
环境因素:如发酵温度过高或pH接近蛋白等电点时,包涵体的形成概率增大。此外,大肠杆菌作为异源蛋白宿主,由于缺乏真核生物的翻译后修饰,使得中间产物积累,易形成包涵体。
在基因工程之前,天然蛋白质的外源表达也会形成包涵体,如内酰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过量表达。包涵体的形成还受温度影响,高温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并聚集。然而,一些具有高稳定性的蛋白质,如P22尾刺蛋白,虽然在细胞内形成包涵体,但其折叠和稳定性与温度密切相关。
此外,添加糖类如蔗糖可以改善内酰胺酶包涵体的形成,通过稳定蛋白质结构或防止折叠中间体聚集。生长添加剂如乙醇、巯基化合物和NaCl也有助于提高蛋白质的可溶性表达。包涵体的形成是一个普遍现象,与蛋白质序列、表达速度、伴侣分子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包涵体即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可以是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也可以是真核细胞,如酵母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等。包涵体是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颗粒或尚未装配的病毒亚基聚集而成;少数则是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不含病毒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