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3: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12:30
梿枷怎么读:lián jiā。
梿枷的简介:
梿枷由手杆和敲杆构成。手杆,多用约6尺长的竹竿,将一端尺许处用火烤软后劈去一半,再将留下的一半折弯与手杆平即为柄,称“梿枷把”。敲杆,是用约3尺长的木质较硬的细木棍或木竹棍5至6根平列并排,用牛皮筋或竹篾或藤条编织连结如板,上端木棍或竹棍用火烤软。
旋扭回头,中加一短梗木轴即为敲杆,俗称“梿枷拍”。将梿枷拍轴套在梿枷把折弯处,即成可使用的完整梿枷。使用时,操作者将梿枷把上下甩动,使梿枷拍旋转,拍打敲击晒场上的麦穗或豆荚,使之脱粒。
用梿枷打场多在午饭后进行,因这时阳光爆烈,麦穗或豆荚被晒得焦脆,极好脱粒。打场时,人们喜欢互相帮工,结伙打场,七八人或十几人结集一起,各执梿枷,自动分成两排,面对面地拍打,纵横移动。双方梿枷举落整齐一致,你上我下,彼起此落,错落有致,响声雷动。
节奏分明。这种场面十分激烈,使用梿枷技艺不熟练者,是不敢上阵的。每当午后打场时节,农村一片“乒乒乓乓”之声,似喜庆花炮,若丰收鼓乐,如轻雷滚滚。打到极兴时,人们相互鼓励,还随着梿枷节奏,吼起“打场号子”欢声笑语,你追我赶,使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
梿枷的起源:
梿枷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齐国(在今山东半岛),首先使用梿枷打麦。梿枷,那时称“枷”或称“拂”。唐朝颜师古《注汉书》,明确地说:“拂音佛,以击治禾,今谓之梿枷”。
那么,从唐朝算起,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梿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梿枷竟“弃农从戎”,被用作“兵器”,出入沙场。那种打仗用的梿枷叫拂梿枷,枷是用铁打制成,劈头打下,当然可以置敌于死地。
但是,梿枷“充农从戎”的历史并不长。到了南宋,在火药用之于战争后,梿枷又由军队“转业复员”回到农村麦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