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4: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7 02:27
抗病毒治疗目标
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25~3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25,HCV相关肝硬化患者10年后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为30,肝细胞癌年发生率为1~3。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因此,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目标为降低HCV相关肝硬化、肝衰竭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降低HCV相关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征
(1)对于慢性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均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2)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指征主要根据肝功能代偿情况进行区分:Child-Pugh评分A级(早期肝硬化)患者强烈推荐治疗,Child-Pugh评分B级(中期肝硬化)患者选择患者治疗, Child-Pugh评分C级(晚期肝硬化)患者不推荐治疗。对未达到评分要求的患者可先积极改善肝功能治疗,若肝功能好转达到抗病毒指征可进行抗病毒治疗。
(二)禁忌征
1、绝对禁忌征:肝硬化晚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妊振;未控制的抑郁性精神疾病;并存的严重躯体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心功能衰竭、冠状动咏粥样硬化性心桩病等;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抗病毒治行药物过敏;患者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血色素水平不能耐受抗病喜治疗。
2、相对禁忌征:肝硬化中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甲状腺疾病;接受器官移植;现已控制的精神疾病。
抗病毒治疗方案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的治疗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的标准方案,约65患者可取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ALT升高,少数患者甚至出现黄疸。另外干扰素不良反应如下: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干扰素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予升血细胞处理,必要时减少干扰素用量或停药。
(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症状严重者应停药。
(4)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表现,仅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等,严重者应停药。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 、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
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约有1/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主要原因为利巴韦林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必要时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严重者需停药。
抗丙肝病毒治疗过程中应监测的指标
血常规、肝功能、丙肝RNA、血糖、甲状腺功能、自身免疫性抗体、尿常规及精神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