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不安的父母们,是时候停下脚步回看自己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07: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3:51
最近,熊孩子们开学了,教室是自家卧室。孩子们摆出了千姿百态的姿势上课,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孩子们做不到的学习状态。很多妈妈们不淡定了,在微信群内各种抱怨,这成何体统?这样下去那还了得?…焦躁把父母们一步步送到崩溃的边缘。
俗话说,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心里的一个梗。
好,此刻,我诚挚地邀请各位家长大人移驾安静的房间,找个舒适的地方躺下或者坐着,闭上眼睛,请调整呼吸,吸——气,呼——气……直到你的内在能保持平静,然后,耐心而平静地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孩子的哪方面促动了你的“心雷”?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些感受想告诉你什么?
我们都知道,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一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能通过自我觉察,找出问题的症结,那很好。如果你还是无法平复,我们有请大咖。
樊登老师曾经讲过如何做不焦虑家长的话题,今天,我借樊登老师之口,鹦鹉学舌般贡献给大家。
首先说, 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抗拒。 佛家讲的是无常。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世界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大多期待变化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最好别摊上。 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这是被写进DNA的。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越有掌控感和确定性,他们就会越安全。适度的焦虑是好的,它可以让我们提高警惕,保护我们活下来。
进入现代社会,我们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车子、房子、人生保险…相较以前,没有那么多危险和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体内还贮存着焦虑,被称为无处安放的焦虑。这时候,往往你爱谁,就会把它放在谁身上。
很多家长说,不行啊,我是为了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你根本想不到,我家孩子是怎样学习的,焦虑的情绪又不点自燃了。
我们都知道,焦虑一旦过度,伤人伤已。冷静下来思考,并且根本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回想我们用过无数次的吼叫、威胁、哄骗、批评、指责,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结果都怎样了?
如果我们能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就会发现,想当年,你多么不希望父母用这种方式对待你,你往往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不成长,不觉察,代际传承就发生了。李中莹老师说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要和父母发生一次战争,孩子胜了是喜剧,父母胜了是悲剧。你允许孩子赢你吗?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不能挖掘孩子的内在动力,父母依靠外力督促,越用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不妨,我们带着焦虑的能量,化愤怒为成长,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自律的人生品质。
阿德勒说孩子终其一生,追求两样东西,归属感和价值感。无条件的爱能给予孩子归属感,让孩子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无论以后做什么,孩子的底气就是足够的。
无条件的爱≠溺爱,不能否定和忽视孩子的感受。只有得到过大量爱的人,以后才会有能量爱他人,对自己、社会负责任。
很多父母们不乐意了,我亲生的,我连命都愿意付出,我还不叫爱他们?
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更爱学习好的,听话的,懂礼貌的…
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
你看看人家隔壁张小花,你再看看你?
这次考100分,爸爸就给你买……
生活中,我们张口就来,不知不觉威胁、恐吓、贿赂和交换的方式就冒出来了。
如果是孩子10岁以前,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很好用。孩子依附家长成长,并且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爱我们,他们很容易原谅父母。如果我们打了孩子,孩子依然会跟着我们不离不弃。但是,如果孩子用同样的方式打了家长,恐怕很多家长没那么容易原谅孩子。
当孩子成长到14岁左右,我们很可能就会收获一个残酷的青春期孩子。突然某天,孩子性情大变,不在是原来的小绵羊了。因为孩子们是海绵体,他们不断地从家长身上学习和模仿,习得了我们的种种恶习,当他力量足够时,往往会用同样的方式反击。
作为父母,我们通常充满自负感,不会尊重孩子。当同样的一句话,我们对外人说是一种表现,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出言不逊。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不是物品,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所以,一定要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对待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帮助他人的潜力和动力。塑造一个孩子最好的时机,一定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找亮点。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是增进感情拉进距离的时候。而我们往往把孩子这个复杂体系简单化,像对待一件物品一样,习惯性挑毛病。大吼大叫,更是无益于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比如,有天,你的孩子要去参加同学生日party,他对家长说“我们现在离开吧,我不想迟到”。这个时候,你的反应是怎样?(先预设一下自己的答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蹲下来(为了与孩子保持平视)告诉他“知道吗宝贝,你不想迟到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表示你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妈妈从你身上看到了,妈妈为你骄傲”。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了一项新技能(不迟到是好习惯,是对他人的尊重),自尊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还感受到了父母的爱。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律性就会慢慢形成。
而有的父母,听到以上的话,跳出来指责“还提前走,你就知道玩,你学习怎么没那么积极的…”巴拉巴拉一顿吼。这时候,家长说的很过瘾,但是,有益于孩子成长了吗?
这时候,不但无益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极大地降低了孩子的自尊水平。被父母经常打击、指责、诅咒…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水平会越来越低,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就会破罐子破摔,就会愈发没脸没皮。
有价值感的人是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只有让孩子形成自律的品质,内在具备动力,他们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父母能做的事,就是创造机会、机缘、条件,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而非像对待犯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活到老,学到了。
你还有学习的心态吗?这一生,你有爱过学习吗?你认真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如果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社会中,存在两类人。一类是固定型心态:用一辈子证明自己,僵化在“我要赢,我是对方”的思维中。另一类人为成长型心态:把一切挫折当成学习的过程。他们最重要的是认为自己学到了新东西,并且不断进步。
告诉孩子学习要更注重过程,要学会坚持,要有耐心和韧性,这样的人生才是长远之计。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会爱孩子,而非简单粗暴的使用蛮力。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的学区房。如果父母都不愿通过自身学习成长和改变,那么,又怎么能抱怨孩子?
化焦虑,为动力。
行动,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