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通讯系列--阶段性总结10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04: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5:30
在CAN通讯系列的第十篇文章中,我们回顾并展望了接下来的内容。前文主要聚焦于基本的发送和接收功能,但设定在理想情况下。这一策略旨在构建AUTOSAR架构的CAN通讯基础,再逐步扩展到实际需求。下面,我们从三个关键角度进行回顾,并提出一些深入探讨的主题。
视角1:信号转换
信号在CAN总线以电压形式存在,软件中则表现为二进制数。发送涉及模拟信号转数字,如接收,涉及电压信号通过CAN收发器转化为0和1的逻辑电平。接收时,ECU硬件根据CAN ID决定数据处理。软件通过读取寄存器获取数据,然后按照OSI模型逐层解析,形成报文形式。
视角2:软硬件交互
硬件与软件协同实现CAN通讯。软件工程师需理解硬件连接和配置,以及硬件变化对软件的影响。基于AUTOSAR架构,软件控制流涉及数据传输的组织和条件,如发送和接收确认。数据流则映射到OSI模型的PDU,如L-PDU、N-PDU和I-PDU,帮助理解配置工具和实现原理。
视角3:功能扩展
文章目前仅讨论了基本功能,后续将涵盖错误处理机制,如定义错误帧、主动和被动错误、网络模式,以及CAN FD(更灵活的数据帧)和唤醒功能。这些新功能强调了随着需求增加,硬件和软件更新和强化的必要性。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在CAN发送与接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这些功能的实现和应用,以提供更全面的CAN通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