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3: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7:50
范仲淹,北宋时期的名臣,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多次起落,却始终忠诚于国家与人民。他的政治生涯始于科举成功,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随后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期间他接来了母亲,正式恢复范姓,并改名为仲淹,字希文。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在泰州海陵西溪镇,范仲淹担任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面对荒远的环境和艰难的工作,他以疏懒饮宴自我解嘲。然而,他很快发现盐场和农田需要保护,遂上书建议在沿海地区修建坚固的海堤,以保护盐场和农田免受海潮威胁。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赞同,被调任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工程。尽管在治堰过程中遭遇了困难和挫折,但范仲淹坚守岗位,最终成功修建了绵延数百里的海堤,为盐场和农田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教育领域贡献巨大。他曾在兴化县令任上,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他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偷闲嗜睡的人。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吸引了四方学者前来求学。他慷慨地用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吃饭,以至家中生活困顿。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了许多著名学者,邀请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范仲淹对朝廷的某些内幕有所了解后,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幼时,朝中军政大事全由刘太后一手处置。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损害了君主尊严,于是上书批评这一计划,最终被贬为河中府的通判。然而,刘太后去世后,仁宗重新起用范仲淹,派他做言官,他上书言事更加无所畏惧。在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蝗灾的时期,范仲淹请求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以宫廷停食为例,使仁宗感到震惊,最终派他前去赈灾。
在宦海沉浮中,范仲淹多次被贬,甚至有次差点被流放岭南,但他始终坚守正直,不改初心。在饶州知州任上,他习惯于从京师被贬作地方官,面对一路无人接待的情况,他并未介意。在饶州官舍吟诗自娱,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范仲淹一生多病,晚年也遭受了身体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坚守正直,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教育,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教育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范仲淹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忠贞不渝、勇于担当的典范。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1]。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2]。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3],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