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真的比时时勤拂拭要高明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2:27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4:30
楼主您好!
“本来无一物”,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讲:
其一:小乘“一切法空(无常空)”的无我观:是因在世间法上逐一观行,实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无常坏灭而建立的“世俗谛”。在这个意义上讲,小乘是“舍法”(比如《俱舍论》)。舍弃一切法。当然也包括这个“我”。若不断我见,不能舍我。则不可能灭尽一切法而取无余涅盘。
这样看来,小乘与“断见外道”有什么区别呢?无余涅盘与断灭有何区别呢?
到此时,佛说:“涅盘中有本际不灭”。这个“涅盘本际”即是大乘开悟明心所明之心。此心不生不灭,无任何一法可以减损其一分一毫。因此,承认“涅盘中有本际不灭”的“一切法空”才是小乘正法。否则即是断灭论。
其二:大乘开悟明心之后,了知一切万法皆是此真心(六祖大师说为“自性”:“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出生。则一切法皆是生灭,不可说“真实有”。这样的“一切法空”,不是建立在现观蕴、处、界无常坏灭的基础上建立。而是在现观真心出生一切万法的基础上建立。这时所观的“空”。是实证了“有”之后才建立。无需信受佛说“涅盘本际”,而是自己现前观察到了“涅盘”究竟是何物。因此,也不必灭尽一切法取涅盘。而是发愿生生世世受生世间以利乐有情。这就是大乘菩萨道。
可是,“一切法毕竟空”“本来无一物”。为什么又说真心胜义实有?这时因为真心根本就不是“物”、不是“一切法”所摄,他远离一切见闻觉知,远离六尘。《金光明最胜王经》:“法身含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他虽然具足一切功德,在法相上却是“空相”。这个真心,即是佛法第一义,即是大乘所证之“空”。
此外,“本来无一物”除了上述两种正知见以外,还可能落入断灭论。因此,佛说:“空性随应说,不演于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因此,五祖弘忍大师见六祖之偈,即以鞋底拭去,以免有人误会之后,落入断见外道。
六祖大师作此偈时,可以肯定其证量已经是断我见的地步,因为已经了知了身、心(能知能觉的妄心)、尘之无常败坏。可是,是小乘初果的断我见,还是大乘悟后菩萨的断我见呢?六祖大师是在最初闻客诵经之时就已经开悟明心,还是在五祖大师深夜传授《金刚经》之时才开悟的呢?这不是末学之浅陋所能回答。但是,后代祖师曾经对“本来无一物”有过评置,只是言语极为简略。六祖一代宗师,宗门正法因此流传千年,功德无量。后辈学人就算是真悟者,也不作评说。末学此文,因楼主之问而略说法义。为令学人对法义有所了解,绝无任何非分之含义。
“时时勤拂拭”却是另一回事了,六祖大师说理;神秀大师说事。前者事关法义,后者重于行门。故不可同日而语。
在凡夫位,“时时勤拂拭”几乎是唯一的修行之道。因为可以“自净其意”。如果意根清净了,才能具足资粮,才能与佛法相应,才堪与承受佛教正法。又因此一法门,能令学人不坠恶道,故五祖大师拈香礼拜。
可是,这个偈无论是在小乘法上还是在大乘法上,都未涉及断我见的内容。而断除我见,在小乘是初果人,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能解脱生死。超于一切人天。在大乘,是开悟明心入菩萨数的重要条件(也有悟后才彻底断除我见的情形)。所以,五祖选择“本来无一物”,舍弃“时时勤拂拭”。是因前者离开悟明心更接近,也可能已经明心而未见性。而后者却无关断我见也无关明心。
五祖深夜秘传,可能是明心之法,也可能是见性之法。这是禅宗破初参、破重关的分别。《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七住位得不退;十住位眼见佛性。因此,明心、见性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学人对此常有误会。
学人读《六祖坛经》,如亲见祖师风采;当自量根器,自行拣择祖师所说作为自己修行的主要内容。若是好高骛远乃至误会、戏论。则自遭障道之因。
另:《金刚经》非是悟前能懂,可以诵读熏闻,莫要落入情解。
敬请参与佛法问答:http://tieba.baidu.com/club/6261652
南无十方三世佛
南无甚深微妙法
南无大乘胜义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4:35
你理解错了。当你解决问题和你没有问题可以在解决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个只看到了物体的表面。随意必须不停地去掉外物。一个已经看到了内在无需在去掉外物。
仔细想想 你我不也是空无 虚幻的么?你我存在的形式绝对不在于你我的身形。而是在于你我的内在。驱使我们的并不是我们的去壳。而是内在的灵魂。和外在的一种我们出不清楚的力量,这些东西都是看不见得。也都是虚无的。
好比庄周梦蝶,大哲学家是把生死看做梦醒入睡的过程。有雨无 空与满其实早就被我们看穿了。有什么没有什么又如何?符合逻辑的是现在的逻辑么?
现在再用逻辑比较强的方法跟你说说。你活着早晚会死。但你的能量会继续传下去。这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但你能说出能量是个什么物体么?你死后精神依然存在。那你能说清楚精神是什么物体么?这些抽象的物体都是不存在的。对实体问题解决都很简单。但对抽象物体却特别苦难。因为我们我不到看不找。综合上述原因得出结论。高深的哲学大多来自于抽象的事物。通过抽象事物无法用具体方法解决。所以证明抽象的事物等于空无的事物。你看这样清晰了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4:29
我觉得,这确是两个境界。
时时勤拂拭与铁杵磨针差不多,是一个修炼过程,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所以五祖仍要大家“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敬礼,尽诵此偈。”但此偈尚未见性。还在“拂拭”阶段。
本来无一物,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境界自然不同。但经上说,也未真正见性。五祖讲金刚经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方才大悟,见到自性。
自性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无有动摇,能生万法。可见万法不离自性。这应是“空有不二”的境界。
能时时常拂拭也是不错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4:29
本来无一物是真相,实相,并非执着于空,于无。如果把“本来无一物”看做是“执空”,那是错解祖师意。本来无一物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金刚经》之意是完全等同的。
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4:36
看了以上各位的回答,内心相当服仰,各位大德让我爱益匪浅。
因为这个题目以及各位的回答感染了我,所以我想把自己的见解拿来和大家分享。
我的认识一部分来自自己的修证,一部分来自师父的教导。因为不是全部来自实证,恐怕有误解师父的话的嫌疑,所以不敢说自己说的一定是全部对的。又因为自己有一些证悟,所以感到会有参考价值,因此拿来给大家参考。
两个偈子分别代表两个开悟的境界。
第一个证到明镜台了,这个在开悟的时候,会知道什么是明镜台。这个也是了不起的事,因为已经达到了自主的水平,能保证不堕恶道。所以五祖要大家学习,而没有说否定的话。这已经是值得尊敬的圣人了。道教里的张紫阳张伯端真人在写悟真篇的时候,到少悟到这一步了。因为著作的自序里流露出相关信息。悟到这一步也可以出来教导别人了,可以做老师了,虽然不是最高等老师,但是已经有资格教导世人了。
第二个证到无一物,那是个比明镜台高一等的境界,这个在开悟的时候会知道自己进入这个境界,但是还必须突破这个境界,是个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境界,所以六祖深夜得五祖传法时又再大悟一次,且后来还是隐在猎人队伍里修十几年,十几年之后才出来传法。
最后祝愿大家共成佛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4:30
waynesw1 的答案很好了
不明白 时时勤拂拭和"破障"有什么关系
如果非要把"处处勤佛拭"理解成破障的话 也是一种世间努力修行态度或行为 同开悟后的"无边不可思议"比起来就显得渺小了
要知道 <金刚经>里提到" [权教]菩萨长劫舍身布施的功德不如受持金刚经为人演说"就是这个道理
六祖的"本来无一物"具有和<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样的境界 这个境界是明心见性的开悟境界 当然要比未开悟的要高明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弟子不可以执著于"设障 破障"等相 其实障不用设而自有 明心见性后 障不用破而自灭
当然,六祖偈中所说的是"空" 但是不是"执著"于"空" 其文更相对于神秀偈中的".善有" 而强调"非有"
<金刚经>告诉我们 应该空有两边都不执著 我想五祖在看了六祖的偈文说了"也没开悟"也是这个原因原因 可能五祖担心世人因怕"著有"而"著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