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0: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8 08:49
红学研究在“文革”后的格局大致分为文献研究和文本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包括索隐派、考证派和版本研究,其中考证派致力于《红楼梦》作者和成书背景的探讨。1979年,陈毓罴、刘世德和邓绍基的《红楼梦论丛》发表,戴不凡则提出了作者为“石兄”曹俯的观点,引发大量反驳。版本学方面,冯其庸的《论庚辰本》通过分析,确认庚辰本为重要版本。
文本研究方面,学者们开始回归到小说本身,虽然仍受阶级话语影响,但较之前的“政治红学”有所进步。1980-1986年间,红学研究繁荣,引入西方文艺理论,深化了对《红楼梦》内容和价值的探讨。索隐派在大陆式微,考证派如曹雪芹家世、脂批等研究则成果丰硕,如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和梅挺秀的《曹雪芹卒年新考》。
1987年后,红学研究受到经济影响,更侧重于经济性、消费性,索隐派红学如《红楼解梦》和刘心武的系列著作,虽然具有市场吸引力,但方法上的玄虚不被推崇。考证派则有异说新论,如欧阳健的《红楼新辨》质疑脂评本真伪,曲沐的《红楼梦会真录》持相同观点,但部分考证偏离了红学本质,对作品理解无益。
文本研究方面,红学学科反思深入,作家如王蒙也加入研究,主题研究如梅新林的《红楼梦哲学精神》更具深度。同时,西方理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叙事学、后现代阐述方法等,计算机技术也应用于红学研究中,如作者问题的统计分析。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