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类癌发病机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21: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22:44
十二指肠类癌常见于特定部位,其中第1段占34例,第2段占41例,包括15例在壶腹周围。部分肿瘤未明确记录部位,且有13例为多发性。
病理形态特征显著,表现为微黄色、硬结状的肿瘤,直径通常不超过2厘米,Burke等的研究中,肿瘤直径范围从0.2到5.0厘米,平均1.8厘米。显微镜下,类癌细胞形状多样,如方形、柱形、多边形或圆形,细胞质内有嗜酸性颗粒,核小且均匀,分裂象少见。电镜观察发现类癌细胞内有大而多形的颗粒,银染色反应阳性。组织学类型多样,常见腺状、实质性、岛状,以及罕见的小梁状结构。第2段的类癌常伴有沙粒体(Psammoma Bodies),且以腺样结构为主。它们通常会表达生长抑素和胃泌素等激素,可能伴随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或von Recklinghausen病的症状。
尽管十二指肠类癌恶性度较低,生长缓慢,转移率相对较低,但仍有约21%的病例会出现转移。转移通常通过淋巴或血液扩散,偶尔会直接侵犯周围组织。转移常涉及淋巴结和肝脏,少数转移到肠系膜或肺部。肿瘤侵及肌层、瘤体大于2厘米以及存在核分裂象,是转移风险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