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第四期辩题「美术馆着火,救画or救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8: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16:14
让我们从哲学角度深入探讨这场辩论的核心——如何理解这个辩题、辩手们的论证在哲学上的意义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首先,我们来分析辩题本身。它有两个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描述性问题,即“我会怎样做”;另一种是规范性问题,即“我应该怎样做”。显然,规范性问题才是辩论的焦点所在,因为它涉及了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
在辩论中,傅首尔和李诞的一些言论似乎倾向于描述性理解,表示个人的行动偏好。然而,这个问题本质应被视为规范性问题,以探讨哪种选择更为合理。薛兆丰的论证同样存在混淆,他引用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我们对近处的事物给予同情,对远处的事物则理性计算,因此选择救猫。然而,这仅仅反映了人类心理机制,而非对应该选择的规范性指导。
亚当斯密本人如何处理规范性问题?他的观点是,人类具有同情心的能力,自发地做好事是上帝设计的体现。这种观点强调了道德情感在决定选择时的重要性。然而,这种观点已经过时,我们需要更现代的哲学思考来解决规范性问题。
当讨论美术馆着火时,一幅名画和一只猫的选择,我们应聚焦于价值判断。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哪个更有价值?在辩论中,支持救画的一方强调了名画的美学价值、历史意义以及文化价值。然而,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些论证并不充分。一方面,名画的价值可能被高估,实际上它可能并不像辩手们想象的那样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另一方面,价值的不可通约性问题导致了价值比较的复杂性。名画与生命属于不同类型的不可通约价值,无法直接比较。
在解决不可通约价值问题时,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效用主义哲学家认为,决定选择的价值在于效用,即获得快乐与避免痛苦的量。而Ruth Chang则提出,事物包含具体的明确价值和整体的未命名价值,通过比较整体价值来判断。罗振宇的论证则尝试将不可比较的价值置于同一尺度上进行比较,尽管这种脑洞大开的策略并未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
面对不可通约的价值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折衷策略:比较两个对象的可通约价值。例如,当在会计与哲学家之间选择职业时,可以比较它们带来的经济利益。李诞的思路与此类似,提出舍画救猫可以提高画的某种价值,而舍猫救画则会损失猫的价值,同时保留画的价值,是一种两全其美的选择。
然而,这个论证并非无懈可击。反驳者可能会指出,即使画的价值在某个方面提高了,它也可能失去了其他重要价值,如观赏、研究或文化意义。因此,舍弃画作实际上造成了损失,这表明画有其他类型的价值,这些价值只有在画作存在时才有意义。
总的来说,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不必为自己的选择提供一个理由。布里丹的驴子面对两堆干草时的选择,可以类比于这个问题,无论选择救猫还是名画,都无可指摘。道德律令和理性要求并未规定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能有唯一的选择,而是留给我们一点任性的、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