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痤疮)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3 16: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05:39
粉刺(痤疮)
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有黑头、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疤痕等多种损害,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本病又称青年痤疮,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本病的病因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或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热上蒸;亦可为月经不调,瘀滞化热等。
一、诊断
中医诊断参考《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西医诊断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肺热血热
主证:颜面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色淡红或呈肤色,称白粉刺,有的其顶端呈黑色,称黑头粉刺,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宣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黄芩清肺饮加减。枇杷叶9g,黄芩9g,桑白皮9g,栀子9g,黄柏9g,知母9g,甘草3g,生地15g,连翘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脾胃积热
主证:风疹呈红色,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可伴有腹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3g,黄芩9g,茵陈15g,生山栀9g,生苡仁15g,生山楂15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三)热毒
主证: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潮红,自觉局部痛疼,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舌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三花汤加减。银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15g,黄芩9g,知母9g,白芷9g,赤芍9g,大力子9g,连翘9g,生甘草9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四)血瘀痰凝
主证: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结节呈坚硬暗红色,自觉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也可形成囊状内含粘稠分泌物,压之有波动感,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舌质紫暗,脉弦滑。
治法:和营化痰散结。
方药:桃仁二陈汤加减。桃仁、制半夏、丹参、象贝母各9g,红花6g,川芎6g,牡蛎30以先煎),吴茱萸15g,银花12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五)外治疗法
1、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明矾各60g。加水浓煎,趁热擦洗患处,每次擦洗30分钟,每日1~3次,连用10天,1剂药可用6天。
2、鲜马齿苋30g(干品减半),苍术、蜂房、白芷各9g,细辛6g,蛇床子10g,苦参、陈皮各15g,加水煎沸取汁,趁热洗患处,每日3~5次,连洗数日可愈。
3、丹参、地丁、当归、白芷、半夏各30g。加水煎开15~20分钟取汁备用。脸部先用温盐水(1)洗净,黑白粉刺,脓疱用针挑破挤净,用手搓脸部有热感,再用药汁热气熏脸,后将2条新毛巾浸人药液待温度降到皮肤可适应时,捞出毛巾拧半干敷脸,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剂药夏天用2~3天,冬天用4~5天。
三、中医治疗效果
(一)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防止瘢痕形成。
(二)减少西药用量,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四、中医治疗难点
部分患者炎症明显,现代医学虽然有抗菌药如四环素、红霉素等,用来抗菌,但其长期服用可导致菌群失调等副作用常见。
五、针对难点的中医药治疗应对思路
中医药治疗痤疮有一定的优势,要积极探索应用。
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
目前针灸疗法包括范围较广,除传统的针刺外,尚有电针、拔罐、耳穴压豆等内容,总体来看,其治疗方法仍以清、下为主。
肺俞(双)、大肠俞(双)、胃俞(双)及大椎穴用梅花针点刺留罐5~10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即愈。
点刺放血操作取督脉大椎及膀胱经肺俞、脾俞穴,用三棱针点刺俞穴,再于耳尖耳垂处点刺放血。
(2)耳穴
将王不留行贴在肺、心、胃、内分泌、皮质下、神门。嘱患者每日自行按3~5次,隔3d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刮痧
用消毒皮肤后涂刮痧油,先从颈部风府刮至大椎,再从风池刮至肩井重刮风门,肺、心、膈、胃、脾、肾俞,中府、曲池、合谷
、梁丘 、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皮肤发红、皮下有瘀血点、痧斑为度。最后用板尖点刺合谷、少商、商阳和十冲穴。一般在春秋两季的立春、立秋日辰时嘱患者来刮拭,之后可每3~7日治疗1次。
(4)中药面膜
自制中药面膜粉(黄连、黄芩、丹参、白芍、芦荟、金银花、白茯苓、丹皮、当归、姜菱各10g),研末取少量细末加入香油调成按摩膏,再取细末50g加入医用石膏200g,调匀为面膜粉,洁面后,将中药按摩膏涂于面部,循经按摩面部15~20min,用中药面膜粉加温水调成糊状,均匀覆盖面部,30分钟后揭去,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