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9: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1 03:07
月球运动的研究历程中,曾出现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推动了科学发现的进程。哈雷通过对古代日食资料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月球运动存在长期加速现象,即其平黄经中包含加速度项T,其中T是以初始历元为起点的世纪数,长期加速度系数大约为11。随后,拉普拉斯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他解释为地球轨道偏心率的长期变化所致,并计算出理论值约为104,这与观测结果惊人地相符。然而,J.C.亚当斯的计算结果则显示理论值为572,只有观测值的一半,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直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纽康、德西特和琼斯对月球运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计算,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较为满意的解答,认为月球的长期加速度有一半可以由地球潮汐摩擦效应来解释。潮汐摩擦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减缓,间接影响了月球的运动轨迹,表现为月球黄经的长期加速现象。对月球长期加速度的反复研究,最终揭示了地球自转的不规则性,这一发现揭示了天体理论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偏差,特别是对于月球,由于其视运动速度极快,这种偏差更为明显。
过去,由于对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忽视,人们一度怀疑月球理论的完整性。然而,随着1960年后天体历表的改进,采用历书时代替世界时进行计算,月球理论的“缺陷”得到了修正。同时,对月球运动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被用来校正世界时与历书时之间的偏差,进一步提升了天文观测的准确性。
参考书目:
布朗著,卢景贵译,《月理初编》,百城书局,1936。(E.W.Brown,An Introductory Treatise on the Lunar Theory,Cambridge Univ.Press,London,1895.)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古代人用月球的位相变化计量时间﹐所以非常注意月球的运动﹐据《开元占经》所载﹐中国战国时代石申就已经知道月球运动的速率是有变化的﹐时常偏离到黄道以南或以北﹐称速度较快时为“”﹐较慢时为“侧匿”。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首先提出月球轨道是偏心圆﹐其拱线在移动。他还测定了月球轨道对黄道的倾角。托勒密发现由太阳引起的月球运动的最大黄经摄动项“出差”(约127)。在以后一千多年中﹐对于月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并无多大进展。直到十六世纪第谷才在观测中发现了二均差(约066)和周年差(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