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会灭亡?一批德国科学家竟然解开了谜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21: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6:38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几个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其中,就有唐朝,所谓“汉唐盛世”中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盛唐之时,其势力范围涵盖了当今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对西域乃至中亚都有着很强的控制力。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国家政策才开始向内地收缩。但是,此时的唐朝仍然十分的强大,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唐朝还没有死掉。
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竟然,在平定“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多年灭亡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的灭亡,其实,有多种原因,很多人都会把他的灭亡归咎于黄巢起义。
毕竟,黄巢起义后,起义军可以说有数百万之众,他们攻克了唐朝的首都长安,并在沿途将很多地方都破坏殆尽,在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预支,唐朝的皇帝也不得不向那些地方实力请求庇护,这种场景,简直就像是当年周天子东迁以后的境况。
黄巢起义,可以说是推翻唐朝统治的最后一块敲门砖,是唐朝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其实,唐朝的灭亡是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的,但是,在这么多原因里面,有一个原因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自然气候的原因。
在封建社会,农耕经济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形式,国家财富的基座,就是粮食的生产量。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就是粮食的多寡,粮食多了,人口自然也就多了。可以说,充足的粮食与劳动力,在古代就是碾压周边各国的关键因素。
但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毕竟低下,也没有足够的科技力量去建设四通八达的水利工程。也因此,农耕经济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气候。如果气候好,风调雨顺,那么,这一年的农业生产就会大丰收,国家就会非常稳定。但是,如果天气不好的话,粮食就会欠收,农民的生活不好过,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一年半载的干旱倒也没关系,毕竟,国家有一定的积蓄,老百姓家里也有点积蓄,足以应付当前的困难。最可怕的就是连续的干旱气候,导致连年颗粒无收,老百姓就揭不开锅了。上层贵族因为有特权,他们饿不着,也无法对老百姓的困苦感同身受。这时候,饿着肚子的老百姓们就像是一堆干柴,只要有一颗火星迸进来,他们全都会揭竿而起。
很不巧,唐朝末年就遇到了连续干旱的天灾,这一结论并非是通过史书记载得来的。德国科学经经过分析雷州半岛的钻孔岩心,他们认为:约在公元700至公元900年间,冬季风很强,而夏季风很弱。这就预示着:应当雨热同期的夏季降水量变少了,只剩下了热,这将导致干旱。这是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豪格和他的科研小组,于之前在《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
这当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取自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玛珥湖。在这个14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中,沉积着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是宝贵的“天然年鉴”和“自然档案”。而公元700至公元900年间,正是唐朝统治的时间,季风异常的少雨干旱期,对于农耕经济无疑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即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他的积蓄也无法应对如此剧烈的挑战。毕竟,在农耕经济的主导下,唐朝没有别的收入去应对这一灾害,也没有现代社会的经济援助。大唐的经济基础也就此遭到了无情的侵蚀,无法应对社会的动荡局面。可以说,唐朝统治时期的农民起义,都有这种干旱气候的影子,特别是像黄巢起义那种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更是这样。
但是,因为很多史学家们都是封建社会中的上层人士,所以,他们无法体会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可以说是五谷杂粮识不全,对于气候异常变化他们无动于衷,甚至,没有丝毫的察觉。也因此,农民起义的气候因素也就被忽略了。
其实,如果从自然因素去分析,很多国家的灭亡,都与自然因素有关系。
比如:楼兰古国,曾经那里可谓是水草丰美,牛羊遍野,来自东西方的商人络绎不绝,在此进行商贸交流,一度十分的繁荣。但是,因为气候的突然变化,导致楼兰很快就被没淹没在了黄沙之下。中原王朝甚至都无法说清楚它到底是何时消失的,可见,楼兰古国消失之快。
还有,明朝的灭亡也有气候异常的影子,明朝末年的冬天,甚至,在广东境内也出现了大面积结冰的情形,气候异常十分明显。而在夏季连续的大旱导致老百姓颗粒无收,而朝廷对于老百姓的盘剥更是有增无减,毕竟,明朝还要面对东北的女真人,也是疲于奔命。
于是,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军,动辄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可谓是风起云涌。最终,明朝也在这种内外交困中灭亡了。
因此,唐朝这种依赖于农耕经济的王朝,其实,是很脆弱的,只要气候稍有异常,农业经济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非常的不稳定,对此,他们更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毕竟,科技水平达不到,没有办法减轻客观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