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0: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9:50
四中全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简单地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如何发挥主体作用,不仅会对法治建设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自身权益的保障与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的少数,那么可以说广大民众就是关键的大多数。
人们常说,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官。这诚然没有错,如果公权力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其他治理走向法治就不免沦为空谈;但这不意味着在法治建设中,不同主体之间必然存在必须“优先”或可以“暂缓”的区别。法治*建成的另一面,必定是崇尚、遵守、捍卫法律的人民群众;反之,人民群众崇尚、遵守、捍卫法律蔚成风气的另一面,也必定是法治*的建成。总而言之,法治国家、法治*,必然深深植根于崇尚、遵守、捍卫法律的民众之中。因此,党和*要善于并习惯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广大民众也应自觉提升法治觉悟,养成并习惯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置日常事务。
在法治建设的同一时空中,不同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水平和能力,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但这并不必然成为妨碍法治建设推进的因素。假如*的法治建设水平提高得快,那么就可以有力引导民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但民众决不能指望每一个公权力机关、每一个公职人员都做到了信仰法治才开启自身的法治建设。如果懂法、守法、用法、*的民众越来越多,那么就必将加速推进其他主体的法治建设。各主体法治水平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交替上升,则社会法治水平获得整体性进步的前景便值得期待。
但社会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法治转型,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在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社会中,人们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找法、通过法律来解决争端,而是想法设法去找人、找关系、找“背景”,或者直接诉诸暴力。有时,即使纠纷已进入司法程序,人们通常还要在司法之外寻求力量援助,以“确保”在诉讼中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一个人没有法治信仰,有时也不是出于对法律一无所知,而是对法律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于己有利时就把法律高高举过头顶,于己不利时就视法律为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