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人的标签化与去标签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13: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1 02:43
人,这一独特生物,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对自我认知的探索成为一大课题。皮塔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是谁?我来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在哲学界备受关注,搞清楚它的人,仿佛已经与神同行。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顶端越走越高,渴望尊重、安全感和自我实现。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标签”被创造出来,贴在每个人的背后。大多数人背负着厚重的标签外衣,外表光鲜,内心却充满迷茫。
那么,什么是标签?人们为何渴望贴标签,又如何去去除标签?这些问题或许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这里的标签并非指物质上的标签,尽管它们同样具有负面影响且难以彻底摆脱。从出生起,我们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如“皮小孩”、“乖小孩”等。这些标签对被贴者产生了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变得“皮”或“乖”。然而,“皮”和“乖”这类形容词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可能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其影响好坏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标签并去除它们。
高中末期,我意识到被标签化的现象。一个看似“奇妙”的小事情让我感受到了标签的存在。那时,许多同学都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纷纷选择出国留学。我的一位好友郭寒曾对我说:“皮塔,按照你的英语水平,托福肯定能考很好。”我深信不疑,并一直以此标签自我激励。然而,经过五次考试才勉强通过,我意识到聪明人的评价并非完全可信。这次经历让我开始思考身上的标签,以及它们对我产生的影响。
理解标签是去标签化的前提。大多数人不愿思考“为什么”,而是乐于接受。贴标签可能导致盲目或自傲,尤其是褒义的标签。我曾因担任学生组织负责人而沾沾自喜,但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我意识到“骄傲和愚昧是一对挚友”。理解标签后,我们可能发现它们只是表面的褒奖,而非真正的自我。
去标签化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一位老曲艺演员在台上被夸后,会在后台打自己嘴巴以示自省。这虽然不推崇,但也反映出自大是一种可怕的事物。当我们不再在意贴上的标签时,便是去标签化的小胜利。理想的生活是摆脱带有色彩的标签,安于成为一个庞大宇宙中的个体。
思考的唯一捷径是拥抱愚昧。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