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8: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11:56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目前,多数专家倾向于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一、颈型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椎间盘处于退变的早期阶段,可有纤维环结构的部分破坏、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这些膨出及增生的结构尚未构成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实质性压迫,但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椎窦神经感觉纤维。后者则向中枢发放传入冲动,经脊髓节段反射及近节段反射的的途径,导致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出现该区域的肌紧张性疼痛。
2、由于颈椎稳定性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易由过度运动而造成椎旁软组织损伤、颈椎活动节段错位。
3、肩胛骨内缘肌肉附着处酸痛的感觉,颈部易于疲劳;
4、出现“落枕”的频繁发作;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放射性神经痛。
2、颈椎椎骨错缝与神经根的伤害往往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错位椎骨使一侧椎间孔及神经根管的内径减少小,进一步加剧了其减少的容积与内容物体积之间的矛盾,引起临床症状的急性发作。
3、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放射性神经痛往往呈急性发作,或在慢性疼痛的基础上急剧加重的特点。
4、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在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的减退;所支配的肌肉则往往出现肌力的减弱,但明显肌肉萎缩者罕见。
5、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出现更为明显的限制,若勉强向患侧旋转及侧屈,则可能导致放射性神经痛的加重。特殊检查中,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扣顶实验和椎间孔挤压实验使椎间孔上下径进一步减小而引起上肢放射痛加剧,呈阳性反应;颈椎拔伸实验则因扩大了椎间孔上下径的尺度而使放射痛减轻,亦呈阳性反应。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
三、脊髓型颈椎病
1、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脱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或由于血管因素的参与,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长传导束功能障碍。
2、表现为两下肢的波浪型、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主诉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
3、上肢症状不典型,主要为沉重无力,根性痛并不多见。
4、检体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膝、踝反射亢进,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5、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
6、X线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赘和(或)出现椎体沿后关节突斜面向后下方滑脱,但确定是否存在颈脊髓的机械压迫需依靠CT或MRI检查。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椎动脉型的病理特点是因椎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横突孔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而引起椎动脉扭曲,或因椎体后外缘、钩突的骨质增生而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导致动脉终末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
2、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
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的眩晕。
因椎动脉供血短暂的阻断而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眩晕的发作往往和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
3、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4、耳鸣、耳聋;视力降低。
5、脑超可透过颅骨而检测椎动脉颅内分支的血流状态,理论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6、椎动脉造影对本型颈椎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于增生的骨赘、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身体上相应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
2、慢性头痛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最突出的症状。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
3、影响到眼睛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房水的分泌受到的抑制,眼压下降,患者往往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
4、累及咽喉、食道粘膜时,由于粘膜腺体分泌及平滑肌活动紊乱,可产生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
5、干扰心脏交感紧张性时,可引起所谓的“类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感到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率不齐,室性早博,陈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
六、治疗
目的: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治则:松解,调整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氏穴等为主。
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预后:颈椎病患者在发病后,如果能得到合理恰当的治疗,配合相应的功能锻炼,并注意自我保护,一般情况下预后尚可。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如果进一步恶化发展,预后较差;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如未经正规治疗而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保养:
1、颈椎病患者平时宜贯彻“仰头抬臂、协调平衡”的原则,以锻炼颈部后伸肌群,平衡长期低头位而引起的颈部应力和稳定平衡失调。
2、注意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姿势,立足于预防。
3、注意用枕的合理性。
4、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11:56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目前,多数专家倾向于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一、颈型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椎间盘处于退变的早期阶段,可有纤维环结构的部分破坏、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这些膨出及增生的结构尚未构成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实质性压迫,但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椎窦神经感觉纤维。后者则向中枢发放传入冲动,经脊髓节段反射及近节段反射的的途径,导致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出现该区域的肌紧张性疼痛。
2、由于颈椎稳定性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易由过度运动而造成椎旁软组织损伤、颈椎活动节段错位。
3、肩胛骨内缘肌肉附着处酸痛的感觉,颈部易于疲劳;
4、出现“落枕”的频繁发作;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放射性神经痛。
2、颈椎椎骨错缝与神经根的伤害往往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错位椎骨使一侧椎间孔及神经根管的内径减少小,进一步加剧了其减少的容积与内容物体积之间的矛盾,引起临床症状的急性发作。
3、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放射性神经痛往往呈急性发作,或在慢性疼痛的基础上急剧加重的特点。
4、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在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的减退;所支配的肌肉则往往出现肌力的减弱,但明显肌肉萎缩者罕见。
5、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出现更为明显的限制,若勉强向患侧旋转及侧屈,则可能导致放射性神经痛的加重。特殊检查中,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扣顶实验和椎间孔挤压实验使椎间孔上下径进一步减小而引起上肢放射痛加剧,呈阳性反应;颈椎拔伸实验则因扩大了椎间孔上下径的尺度而使放射痛减轻,亦呈阳性反应。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
三、脊髓型颈椎病
1、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脱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或由于血管因素的参与,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长传导束功能障碍。
2、表现为两下肢的波浪型、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主诉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
3、上肢症状不典型,主要为沉重无力,根性痛并不多见。
4、检体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膝、踝反射亢进,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5、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
6、X线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赘和(或)出现椎体沿后关节突斜面向后下方滑脱,但确定是否存在颈脊髓的机械压迫需依靠CT或MRI检查。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椎动脉型的病理特点是因椎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横突孔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而引起椎动脉扭曲,或因椎体后外缘、钩突的骨质增生而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导致动脉终末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
2、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
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的眩晕。
因椎动脉供血短暂的阻断而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眩晕的发作往往和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
3、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4、耳鸣、耳聋;视力降低。
5、脑超可透过颅骨而检测椎动脉颅内分支的血流状态,理论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6、椎动脉造影对本型颈椎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于增生的骨赘、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身体上相应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
2、慢性头痛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最突出的症状。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
3、影响到眼睛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房水的分泌受到的抑制,眼压下降,患者往往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
4、累及咽喉、食道粘膜时,由于粘膜腺体分泌及平滑肌活动紊乱,可产生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
5、干扰心脏交感紧张性时,可引起所谓的“类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感到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率不齐,室性早博,陈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
六、治疗
目的: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治则:松解,调整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氏穴等为主。
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预后:颈椎病患者在发病后,如果能得到合理恰当的治疗,配合相应的功能锻炼,并注意自我保护,一般情况下预后尚可。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如果进一步恶化发展,预后较差;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如未经正规治疗而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保养:
1、颈椎病患者平时宜贯彻“仰头抬臂、协调平衡”的原则,以锻炼颈部后伸肌群,平衡长期低头位而引起的颈部应力和稳定平衡失调。
2、注意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姿势,立足于预防。
3、注意用枕的合理性。
4、注意肩颈部的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