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了爱和教导,天使也会变成魔鬼——评《剩下来的孩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7: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5:49
对于孩子,有很多父母只管生养,却从来不去思考如何给予适当的爱和教导,最终和孩子形同陌路,甚至让他们变成了危害社会的“魔鬼”。
《剩下来的孩子》这部小说中那个闯进校园举枪扫射的男孩就是这样一个“魔鬼”,而主人公扎克和他死去的哥哥又何尝不是缺乏父母的爱和教导的“受害者”呢?
01
这是一部弥漫着悲伤氛围的小说,它以一个6岁小男孩扎克的视角,讲述了哥哥安迪在校园枪击案中被杀以后,妈妈无法释怀、执意报仇,一家人陷入无休止的不幸,最后差点走向支离破碎的故事。
故事通过孩子的角度进行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在扎克眼中,安迪并不是一个好哥哥。安迪和他相差三岁半,并且总是欺负他,所以一开始对于安迪的去世,六岁的他是不明白什么是悲伤的,他甚至有些欢喜,因为他觉得再也没有别人来分享父母的爱。
但是哥哥死后,妈妈沉浸在悲伤中,连原本给他的爱也消失了。因为那个杀害安迪的凶手已经被警察击毙,于是妈妈把仇恨转嫁到了凶手的父母身上,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报仇这件事上。
这使原来的衣着得体、温柔爱笑的妈妈,变成一个动不动就哭闹咒骂的可怕女人,变得不关心扎克的生活学习,让扎克感到非常孤独。
故事从头到尾,妈妈似乎对死去的安迪更加看重,但在接下来的故事回忆中,我们却发现,安迪活着的时候妈妈也同样忽略了他的感受。
安迪很早就被医生诊断出了对抗症,这种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顶嘴、暴怒和怪罪他人等逆反行为,所以安迪其实在家中是“小魔王”般的存在。
然而安迪的狂躁、叛逆,其实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因为父母的爱与教育没有到位。妈妈把他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学这个学那个,却从来不去关心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所以他才会以这种过激的方式寻求父母的关爱。
02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要是孩子出现逆反行为,父母才会心疼和担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通过说反话、打架、不学习等方式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安迪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如果孩子像扎克那样不哭不闹,那么父母便会认为他很懂事,对他投放的关注会相对更少。所以,当扎克受够了父母的忽略,开始变得敏感易怒、尖叫、摔东西的时候,父母才惊愕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忽略带来了什么。
其实,为人父母,并不是把孩子养大就算成功了,我们还要给予他们爱和教导。电视上曾报导过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和妻子吵架,竟然趁妻子睡觉掐死了她,杀人后他还用妻子的手机伪造各种不在场证明,企图瞒天过海。后来他在供述中提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来他父亲对待母亲也是各种暴力,最后导致感情不和而离异,他从未得到过父母正确的爱和引导,因此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产生了巨大的扭曲。
小说中那个枪杀学校师生的男孩,也同样没有从父母哪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教育。男孩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早早就显露了抑郁倾向,他在自己的网站发布消极言论,还浏览许多暴力网站,同时还偷偷购买了好多枪支存放在家里。而这种种,父母竟然都没能察觉,可见这对父母对孩子是多么忽视。
在孩童时代若是缺失了父母的爱和关注,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那么,天使一般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变成伤人的“恶魔”。
03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剧烈轰动,并迅速登上欧美各大榜单。这部作品的热销,除了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校园枪击案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外,还因为她在书中传递的父母如何爱孩子这个主题。
小说的作者莉安侬·纳文,在写作领域,算是一名新人,这是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然而,作为一个母亲,在教养孩子方面她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思索。她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巧妙地从一个小男孩的角度,将孩子所需要的爱和教导一一呈现给读者。
尽管是从孩子的视角进行故事叙述,但是在语言处理方面,作者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非常好,读起来没有任何违和感。阅读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小扎克,以他的童稚看问题,并且感受周遭的变化。
比如书中描写扎克因为紧张脸迅速涨红时,写到那是“红果汁”撒到了他的脸上;当看到电视台转播车时,他会认为那是车上顶了个大碗。这些语言把孩子的童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当妈妈听到安迪的死讯后哭晕在医院,输液过程中扎克看着药物一点一点注入妈妈身体时,这样描述:“就好像水包把妈妈刚才哭出的泪滴都还给了她,现在只有水包在哭。”看到这里,却又让人觉得心疼,因为孩子似乎能感受到更细腻的情感。
但是我们大人总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我们很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相反,总是以自己的意志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且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与教育。
其实这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表现。那么,怎样教导孩子,才算是合格的父母呢?小说后半部分,通过扎克给天堂的哥哥读的一本绘本就给出了答案。可以说《剩下来的孩子》是一部让父母意识到如何去爱孩子、教导孩子的小说。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剩下来的孩子》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