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0: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07
没事称兄道弟,三杯两盏;事到临头墙倒众人推,避之唯恐不及,这是酒肉朋友,也是塑料兄弟。“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似乎只有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才能看到真正的人心,才能重新定义何为朋友和兄弟,现代社会如此,古代亦如此。
一、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是东汉末年人,他祖上就是楚汉争霸是大名鼎鼎的赵王张耳。
在察举制的汉朝,张俭无疑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入仕十分顺利。当然,因为张俭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的官宦之路也注定坎坷了。
公元165年,张俭担任山阳郡督邮。大宦官侯览的家属刚好就住在山阳郡防东县,而且这一家子刚好就“残暴百姓,所为不轨”,是县里一霸。
张俭当然看不过去,于是上表*侯览一家子,这份奏疏毫不例外地被侯览压下,张俭状告侯览没成,反而引得一身*,从此被侯览嫉恨。
恰好此时,县里还有个不上路子的地痞流氓叫朱并,此人一向为非作歹,是个奸佞小人形象,一直被张俭看不起。
朱并很恼火啊,于是趁着东汉末年大兴党锢之祸的时机告了张俭一状,这份状告落到侯览手里,张俭自然没好果子吃。因此,张俭只能选择逃往。
史书上说张俭在逃亡路上“困迫遁走,望门投止”,也就是一路逃亡只管走,抬头一看天黑了就停下来投宿,这种撞大运似的逃亡方式换来的是出乎意料的结果,“(世人)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宁愿自己家破人亡,也要收留张俭。
当张俭逃到东莱郡、投宿一个叫李笃的人家里的时候,正值外黄县县令毛钦领兵追到,李笃只好和毛钦讲道理:
首先张俭名气这么响亮,其次他也没犯罪啊,现在逃亡不就是得罪宦官了么,你真忍心抓他?这个毛钦也是个忠义之辈:你是仁义之人,我就不是了?
于是两人一唱一和,就这么把张俭给放过,让他出塞避难去了。
李笃算是运气好的,早在李笃之前,张俭简直堪比柯南,走到哪哪就死人,“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场面十分悲惨。连同样遭受党锢之祸的夏馥都忍不住说:为救你一人搞得别人家破人亡啊。
当然,张俭不仅活了下去,还活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只不过此时已经是天下分崩的时代了,他痛恨的那些宦官也早就不复存在。
二、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也是东汉人,比张俭早生几十年。与张俭得罪宦官相比,杜根得罪的人可要有权有势得多,因为他得罪的是当朝太后,而且是临朝称制的那种太后。
公元2世纪初,朝政由邓绥、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仁治太后主持。
邓绥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后代,邓氏家族在东汉地位尊崇,邓绥更是大帝国的实际掌权者,其功过是非后人多有异议,不过在当时邓太后常年把持权柄、外戚用事,是有专权之嫌的。
杜根就在这种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而且一出手就不凡,上书就劝邓太后归还权柄,“安帝年长,宜亲政事”。
邓太后当时就火冒三丈,痛下杀手,命人将杜根装在袋子里,“于殿上扑杀之”,准备把他活活打死。得亏杜根平时人品好,执刑的*也不忍心把他弄死,嘱咐属下下手轻一点,给杜根留了一口气。
更得亏的是杜根装死能力强,邓太后专门派人看他有没有死透的时候,杜根诈死三日,直到第三天“目中生蛆”后才瞒天过海,逃到一家酒店成了酒保。
后来邓氏一家失势,杜根也就顺理成章重新回到帝国当*,算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杜根在执刑*的护佑下逃出生天,而且凭借过人的毅力装死三天,过程虽比张俭要艰难,但胜在持续时间短,而且没有对社会造成重大伤害,这与张俭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别人问杜根:你落难时干嘛不去投靠故人?杜根回答“祸及知亲,故不为也”。倘若不久的将来张俭能像杜根一样,那么张俭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番境遇了,那些为了救他而家破人亡的人也将会使另外一番状况。
三、季布逃亡,朱家甘罪说起“一诺千金”,就不得不提汉初的季布,时人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是称赞他的这种品质。
季布本是项羽手下骁将,在楚汉之争时为项羽立过大功,自然就受到刘邦的不待见了。
汉朝初期,刘邦悬赏千金拘捕季布,并下令胆敢窝藏季布者灭三族,不过现实中胆敢窝藏季布的人实际上并不少。
季布起初藏在濮阳周氏家,官兵马上就追来了,怎么办呢?周氏急忙把季布头发剃光,脖子上箍铁箍,藏在运货的车上,把他作为奴役卖到了鲁地侠士朱氏家里。
朱氏一看这阵仗,猜到此人是季布,于是把他安置在一块田里干活,而且告诫儿子:以后这块田就由这个奴隶说了算,而且你吃啥这奴隶就吃啥。
朱氏一面优待季布,一面去洛阳找夏侯婴喝酒:你看季布犯了啥罪啊,皇上这么恨他,你看季布这人怎样?夏侯婴回答“贤者也”。
朱氏进一步分析:季布当年是得罪过皇上,但那是各为其主没办法的事啊。现在这么急着抓他,不就是*他去投敌吗,当年的伍子胥就是这样打回楚国、掘楚平王尸的。
夏侯婴也有心救季布,于是找了个机会给他求情,“上乃赦季布”,季布由此躲过一劫。
作为敌人,刘邦追捕季布是人之常情,赦免季布是法外容情。后来的事实证明赦免季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惠帝、文帝两朝,季布屡任要职,也是一大名臣。
四、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在极其推崇信义的春秋战国时代,患难见真情的事例并不少见,魏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魏齐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此人身处乱世、手握大权,偏偏没什么建树,唯一能让他青史留名的就是得罪了一个人——范雎。
范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传奇人物,著名的远交近攻就是他提出来的,秦国能破解六国的合纵、在列国纷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也是与范雎分不开的。
不过,当魏齐还是魏国国相的时候,范雎不过是他手下门客而已。范雎曾经跟随魏国大夫须贾去齐国办事,结果事没办成,范雎却因为受到齐王的重视而被须贾嫉恨。须贾回来就给魏齐打小报告,说范雎叛国了。
魏齐当时就火了,抓来范雎把他毒打了一顿,这顿毒打肯定比杜根受的毒打狠多了,毕竟范雎朝中没人,没人给他暗中帮助。而且光光毒打还不够,魏齐还把半死不活的范雎扔到了厕所,往他身上撒尿。
打人不打脸、打脸伤自尊,魏齐这就很过分了。不过范雎命硬,留了一口气,还恳求看守的人放了他一马,和杜根一样死里逃生,后又在魏人郑安平的帮助下逃到秦国,成了一代名臣。
范雎的成功就意味着魏齐倒霉了。
范雎发迹后,不仅找了须贾的麻烦(这段在《东周列国志》里有很精彩的描写),还准备追杀魏齐。
魏齐虽是堂堂国相,可奈不住秦国家大业大啊,魏齐没办法只能选择逃亡,逃到赵国平原君门下,平原君准备硬刚秦国,可是赵王不打算硬刚,派人去平原君家里拿人;
魏齐只好又逃到赵国上卿虞卿家里,虞卿就比较厚道了,挂印辞官就跟着魏齐一起跑路;两人又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一个犹豫,魏齐就在绝望中自刎而亡了。
走投无路的魏齐想必是十分后悔当年羞辱了范雎的吧。自己和范雎有相同经历,但此一时、彼一时,范雎好歹有人救,自己却天大地大总逃不出秦国手掌心,可悲可叹。
从张俭到杜根,从季布到魏齐,再到同样遭遇的范雎,他们绝地求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即使是魏齐都得到了虞卿的帮助,可谓是患难见真情了。
不过,本文的主角不是这些绝地求生的人,他们虽然是受人推崇敬仰的信义之士,是世人宁可牵连自己也要救援的大人物,是一个传奇故事的核心角色。
但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帮助张俭的数十户人家、帮助杜根的执行*、帮助季布的周氏和朱氏、帮助范雎的看守人、帮助魏齐的平原君和虞卿,这些人才是历史的闪光点。
他们身上展现的才是华夏民族中浩气长存的品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方面来说,真正让这些幸运儿得到帮助的不是他们身上的优秀品德,而是世人心中关乎信和义的那杆秤在向他们倾斜。
倘若不是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这些绝地求生的人想必会有另外一番更为艰难的处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07
因为名人缺不了人际交往,因此认识的达官贵人很多,所以会有人仗义出手援救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08
因为这些历史名人们都性情坚韧,很有才华,所以总有赏识他们的人,在他们危难的时候出手相救,觉得他们是值得帮助的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08
之所以有人仗义出手援救,是因为他们平时就名声在外,每个人都很尊敬他们,因此他们落难时。他们都会无偿帮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09
因为这些人的品德非常好,在他们的身上总有过于常人的优点,所以才会有人出手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