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0: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1
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山东郓城有一位秀才,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名落孙山。家中度日艰难,全靠妻子纺线织布换取钱粮,养家糊口。
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心生悔恨,怨自己一个大男人没有用,不能让一家老少安居乐业。一次他听到纺车的“吱吱”声,不由随着纺线的节奏轻轻哼了起来。
妻子听到他的音调,也和着他有节奏的哼唱。久而久之,两人竟然在纺织的时候养成了哼唱的习惯,音调也相对固定下来。有些朋友来看望秀才,听到两人的哼唱,大为惊诧,连连称赞音调优美。
后来,秀才遂邀请一些好友自制了几件乐器,又自编了一些曲目,乡里乡亲自娱自乐。此后恰逢年馑,庄稼颗粒无收,眼看大家就要饿死。秀才和一班朋友商量一番,都说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外出寻找活路。
于是,秀才和朋友们开始走四方。每到一处,大家拉开场子,演唱秀才所编的民间小调,倒也吸引了不少听众。天长日久,秀才的小调竟然在山东各地广泛流传,颇受大家的喜爱,于是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最初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即清唱或“打地摊”,即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
花鼓丁香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到了1897年,山东遭遇水患,老百姓纷纷离家逃荒。滑县与山东交界,又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因此许多山东的艺人来到滑县,其中就包括秀才的传人马振海、吴保德等。
他们来到滑县万古镇樵邱村,一方面搭台演唱,赚取银钱以渡难关,一方面和当地的艺人切磋技艺,探讨戏曲。
当时樵邱村最有名的民间戏曲艺人当数俎兴太。他和几位山东的艺人见面之后,都极为佩服对方精湛的演唱技艺,双方难免惺惺惜惺惺,相见恨晚。
俎兴太听了一段花鼓丁香后,大加赞叹,认为这种民间小调一定会在滑县流行起来。于是邀请马振海、吴德宝等人住在自己的一处闲院,以便共同切磋技艺。
随后,他们一起参加了滑县的一些庙会,希望能够利用庙会一炮打响。可是现实极为残酷,花鼓丁香并没有得到滑县老百姓的广泛认同,和那些经常在滑县演出的大平调、大弦戏等相比,来自山东的花鼓丁香无法吸引滑县人的目光。
俎兴太和来自山东的艺人痛定思痛,他们认为必须对花鼓丁香加以改进,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如此这般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俎兴太提出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剧种之长,创新独特的板式和曲牌,自制多种演奏乐器,将花鼓丁香发展成一个新颖的剧种。
这个设想得到了马振海、吴保德等人的一致赞同,大家静下心来共同讨论,刻苦钻研,虚心向老艺人请教,私下里反复琢磨演练。历经千辛万苦,俎兴太和其他艺人终于创出了一门新的戏曲剧种。
1899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万古镇樵邱村办庙会的日子,也是俎兴太和新剧种亮相的日子。艺人们在庙会上试演了《王小赶脚儿》、《小货郎》、《卖杆草》、《蓝桥》等几部短剧,台下的观众听了之后,叫好声不绝于耳。艺人们连演数日,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
由于这种戏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四股弦,当地又称为“二夹弦”,遂以此命名该剧种。从那时起,二夹弦开始广泛流行于滑县。
在滑县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俎兴太并没有忘记开山鼻祖。他和那些山东的艺人商量了一番,大家都愿意回到山东老家汇报演出,一则让老家人看看花鼓丁香的新发展,另外也算是纪念当年秀才的功绩。
经过细致的准备,二夹弦的全体艺人在当年就登上奔赴山东的路程。整整半年的时间,他们踏遍了山东全境,让二夹弦的音调响彻了齐鲁大地。至此,二夹弦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迅速发展,短短十几年就出现了36家表演二夹弦的班社。
后来,二夹弦更红火了,足迹踏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每到一处,演出都异常火爆,常有路远的乡亲为了看一出二夹弦,起五更上路,听完灯戏再回家。
当时,樵邱有一个特产,就是樵邱焦枣。樵邱焦枣以内黄“扁核酸”大枣为原料,经过选枣、去核、晒枣、炙烤、串串等工序,甜脆酥香。
樵邱卖焦枣的人,常成群结队扛着插满枣串的枣杆,跟随二夹弦剧团到各地叫卖。常常是台上演员卖力表演,台下焦枣串随着叫好声呼呼啦啦,成为二夹弦舞台周围一道独特的风景。
后来,二夹弦第一代女演员岳荣枝、岳桂芝在濮阳一带组团,陈新乐、魏香妞在延津组团,薛同亮、张福生在开封一代组团后发展至安徽亳县,张庆武、李爱莲在封丘组团,薛大荣二荣兄弟在长垣组团,俎兴太的子弟更是遍及了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