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0:07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3 09:34
河南有三个彼此并不相关的剧种,只因为它们都曾用弦乐四股弦作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因此别名也就都称过四股弦。即:比较古老的越调和形成于清末的二夹弦、五调腔。有意思的是,当今除广五调腔有时还挂四股弦的牌子外,越调和二夹弦早已不用这个名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2 02:42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稀有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在汉族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诞生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尤其是马凤仙影响最大。
四股弦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及京、津、鲁、豫、陕、晋等地。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等。邢台市四股弦剧团是演出该剧目的专业团体,现有演员40余人,剧目30余出。
四股弦 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调、武强调、五调腔,流行于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西部地区。
四股弦源于山东省菏泽(曹州)一带。最早是以汉族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清道光十八年(1838),山东省一位民间艺人齐大牙,由临清过卫运河到河北威县讨饭,因会拉四股弦,便与秧歌艺人王不当、刘开庆(绰号二光棍,鼓师)相结合,于道光二十一年,在威县梨园屯(一说章台村),创建了河北省第一个四股弦子弟班。这时,四股弦仍是玩会性质,只有会友,没有职业艺人。遇有婚丧或会期,互用请帖相邀,前往演出。该剧种服装、道具也很简陋,只有一身褶子,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两件布衣,脸上涂点粉,点点胭脂,束个围裙即可演出。演出时,大伙围桌而唱,伴以简单的动作,俗称“罗圈戏”或“坐板凳头”。演出剧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戏,如《转柳树》、《拴娃娃》、《城门洞》、《王小赶脚》等,尚无唱“庙会戏”和“青苗戏”的资格。
王不当的徒弟王玉堂继承师业,与罗九、夏大水(盲艺人,琴师)于清同治九年(1870)在巨鹿县王虎寨办四股弦娃娃班,班主王玉堂。他们吸收河北梆子、乱弹、京剧等艺术手段,聘请河北梆子名艺人吴永顺(艺名小茶壶,老生)与乱弹艺人一声雷(架子花脸,本名不详),传授了《杨金花夺印》、《西洋国》、《西岐州》、《清查府》等,使四股弦始有袍带戏,并日趋成熟。嗣后,该班便在巨鹿、邢台、沙河、永年等农村演出。但这时仍是秧歌、四股弦两开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