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惴惴曰:一毫不似,即是他人。,,,惧其不真也。”的完整译文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2:1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2:39
先府君志铭
【明】谭元春
【原文】
不孝闻貌真者惴惴曰:“一豪不似,即是他人!”而人子状其亲也,欲以古今人之德业文章,并集于亲人之身。其意岂不甚孝?嗟乎!掇拾古语以称今人,不孝惴惴焉惧其不真也。人苟以名行自治,又使人望而称为快人;既死,而众人耳目之前觉少一快人,足以悲而思矣,况父子之间哉!不孝悲思吾先人,初为状,将以求诸志铭者,而久之即以为志且铭焉,字经三写则误。故不孝仍自用其状,以求真也。
记先人言其少时,行当阳界,暮投村舍,龛上有谭公湘涯神主,异而悲之。父妪惊问故,先人曰:“见神主姓号与吾府君适同,故悲耳!”父妪曰:“郎君即是乎!公为我德我,是以如此!”因泣下不能起,与先人罗拜,交相泣。先人归而叹曰:“嗟乎!人不可以不为德,有如此矣!”
先人九岁孤,十八为诸生。性佻达,与诸少年为衣马声伎之乐。寻自悔:“今日游戏信快,有如兴尽神惫,而我将安归乎?”藏其故所衣箧中,衣大布衣,诸少年望而走矣。当先人衣马声伎时,用财如土。然性实爽,不以谢诸少年游,故即锱铢为富人,无则卖良田给旦暮用,有则复置田,无则又卖之。客至即留,留必倾樽;作客即自留,倾其樽。坦衷率性,直肠快口,映带一坐,越礼惊众。虽其体稍肥,窃观先人上马历阶,步樾弄影,谡谡然如一癯人也,此岂无神情也哉!凡不孝所与,多快士,过不孝之家者,不与不孝谈,而与先人谈,不孝退,其语笑倍不孝坐时;及不孝趋就坐,而客与先人笑顿止。子父之优劣亦可以想见也已!嗟乎!不孝又惴惴焉惧其不详也。
先人讳某,字德父,以早孤,念先大父不获与甘大母同养,故又号念湘。嘉靖辛酉九月二十八日午时生,万历丁未九月十八日酉时卒,万历甲寅十一月十二日子时祔先大母白竹台之墓。年四十七而即逝,逝八年而始葬,痛哉!子六人:长即不孝元春,妇刘,子笈、籍;次元晖,妇刘,子简;次元声,妇欧阳,子笃;次元方,妇江,子籁,女一;次元礼,妇杨;次元亮,妇王。女三人,长适朱运恒,次许字卢充耔,次许京山魏绳理。当附志铭,曰:
不求于人而自铭焉,明乎其有子也;不求乎备而务实焉,明乎其有耻也。呜乎!此先君之指也。
【注释】
1、不孝:犹言不孝之子,作者自称。
2、貌真者:写真者,画肖像的人。
3、状:行状。此指写行状。行状是专门记述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多由死者亲属或好友撰写。
4、三写:多次的转录抄写。墓志铭往往聘请名家撰写,而由死者亲人撰写的行状,通常只是作为提供死者情况的资料。故同一位死者的行状和墓志铭,多非出于一人之手。
5、当阳: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6、龛:摆放神主或佛像的小阁。
7、神主:为死者设立的木制或石制牌位,牌上有死者姓名或字号。又称灵牌、神位。
8、异:惊异;惊讶。按,作者祖父谭祜,字湘涯。曾因家贫,赴当阳设学馆,授徒为生。作者父亲见此家灵牌上的姓名与其父亲相同,必然联想其父此段经历,故十分惊讶和悲伤。
9、父妪:此指曾侍奉作者祖父的老年女仆。按,老妪不识字,故不明白作者父亲为何伤心。
10、“公为我德我”二句:意为湘涯公为我付出、施与恩德,我才有今天这样的生活。
11、孤:古代父母双亡或仅丧其一,皆可谓孤儿。
12、诸生:俗称秀才。
13、有如:假如;一旦。
14、大布:粗布;土布。
15、锱铢为富人:意为即使只剩极少的钱,也像很富有的人那样花费。形容十分慷慨大方。锱铢,本为重量单位,喻指轻微、细小。
16、自留:不用主人开口,自动留下做客。
17、步樾弄影:穿越树阴,引动光影。
18、所与:所交往的朋友。
19、惧其不详:担心以上的叙述不够详尽。按,此为反话,文末铭文曰“不求乎备而务实焉,明乎其有耻也”,可见作者有意如此处理。因为墓志铭通常罗列死者优点,往往言过其实,故作者删繁就简,突出其父亲的特点个性。
20、讳某:名某。因为避讳,不能写出自己父亲的名字。讳,即名字。在世曰名,辞世曰讳。按,作者父亲名晚立。
21、先大父不获与甘大母同养:祖父没有与祖母甘氏一同得到父亲的供养。先大父,已故的祖父。大母,祖母。这是从谭元春的角度称呼,对其父而言,则是其父母。
22、嘉靖辛酉:嘉靖四十年(1561)。
23、万历丁未:万历三十五年(1607)。
24、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
25、祔:合葬。
26、子六人:按,元春兄弟六人,除元春外,唯其二弟元声、四弟元礼能文。元声号远韵,元礼号服膺,皆与钟惺有交往。
27、适:出嫁;嫁给。
28、许字:应允嫁与;许配。
29、备:详尽;完备。
30、有耻:有羞耻心;知耻。语出《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意为人知羞耻就能向善归正。
31、指:旨意。
【作者】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又号衰翁,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天启七年(1627)湖北乡试第一。崇祯十年(1637)再次赴京师会试,病逝于途中旅店。好旅游,足迹遍东南;喜交友,友朋甚众。诗文标举“性灵”,同乡钟惺引为同道,时称“钟谭”。万历末年,二人评选《诗归》,影响颇著,以致其诗派盛行,世称“竟陵体”。有《岳归堂合集》《鹄湾集》等传世。作者22岁时,其父病逝,八年后,即作者三十岁时下葬,本文就是当时他为自己父亲所作的墓志。
【评析】
儒家强调厚葬,重视孝道,自古以来文集之中,墓志、碑铭占有相当比重。然而这类文字多由死者亲属出资请人撰写,作者与死者多不相识,通常根据家属提供的生平资料(行状)稍作润色而已;即使相识,又受习惯思想和固定程式的束缚,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呆板,虚言假语充斥其中,谀墓文字不胜枚举。明代以来,随着文学思想的演进,开始有人尝试改变这种现象,力求用充满真情的文字,为死者留下生动写照。明代中期,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就曾以回忆录和对话体的形式,悲情四溢地陈述商人朋友梅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自己与他相识相知的经过。而眼前的这篇撰于晚明的墓志,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破虚夸不实的风气,为后世留下一个真实的父亲的形象。
作者精心塑造的,其实只有两点:一是父亲早年就从老妪的深情供祭中领悟,做人要施人以德。这一段经历,无疑影响到父亲今后的为人;二是突出父亲勇于改过、容易相处、乐观爽朗的为人,强调他是一个自己快乐并且能使周围的人一起快乐的人。作者父亲的直率乐观,曾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钟惺也说,谭太公(指作者父亲)是一个“豪朗人”。尽管他与作者交往在先,但是与谭太公的相识相知,却并未通过作者。谭太公病重之际,钟惺前往探视,谭太公不仅没有因为患病而愁眉苦脸,也没有因为不久于人世而忧心忡忡,相反,穿戴齐整,亲自出门迎客,照常谈笑风生,以至于“酣畅谑浪之声达于外”。(参见钟惺《祭坛太公文》)可见本文所谓“快人”,真正将其父亲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了。
“人苟以名行自治,又使人望而称为快人;既死,而众人耳目之前觉少一快人”,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并且活得有价值的人。然而,“以古今人之德业文章,并集于亲人之身”的现象,至今到处可见。一次你,如何真实地总结死者一生,如何表达哀思之情,如何摆脱“八股”,其实仍需三思。
【相关链接】
1、【明】归有光《寒花葬志》,载《四部丛刊初编》本《震川先生集》卷二十二。叙述家中一个婢女生前的小事,寄托深沉哀思,以及对往事的留恋。文辞洁净生动。
2、【清】袁枚《祭妹文》,载江苏古籍出版社版《袁枚全集》。情真意切,抒情味浓。祭文之名作,或谓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鼎足而三。
3、【清】沈复《浮生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小品丛刊》之一。全书六卷,前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闺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追忆与亡妻婚前婚后的生活琐事,甜蜜和烦愁中蕴蓄着无穷真挚情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2:34
原文为:
不孝闻貌真者惴惴曰:“一毫不似,即是他人!”而人子状其亲也,欲以古今人之德业文章,并集亲一人之身。其意岂不甚孝?嗟乎!掇拾古语以称今人,不孝惴惴焉惧其不真也。
译文:
不孝之子(作者自称)听画肖像的人惴惴不安地说:“如果画的像有一丝一毫不像本人,就会是别的人了。”而作为人子叙述描绘自己的父亲,想把古代和今天人所写的有关德行与功业的文章,全部集中到父亲一个人的身上。这样的本意难道不是非常孝顺的吗?哎呀!收集古代的话语来赞扬今天的人,不孝之子却(对这样做)惴惴不安,生恐自己叙述的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