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23: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20:42
君山银针,以注册商标君山命名,为黄茶类针形茶。唐宋时,以其形似鸟羽,称黄翎毛、白鹤翎;清代,因其有白色茸毛,称之为白毛尖;1957年始定今名。
旧时曾用黄翎毛、白毛尖
众所周知,君山银针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但真正产于原产地洞庭湖君山岛的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在计划经济时代,君山茶场没有自主销售权,也没有注册自己的商标,直到1989年,才注册了湘君牌注册商标,以致许多人只知君山银针,而不知湘君牌才是真正产于原产地的产品。湖南君山银针茶旧时曾经用过黄翎毛、白毛尖等名,后来,因为它的茶芽挺直,布满白毫,形似银针而得名君山银针。
1976年岳阳市农副产品公司作为君山茶场君山银针的销售商,注册君山牌商标。君山银针声名鹊起,一度陷入芜杂品牌的围攻。君山茶叶研究所生产的君妃系列茶即有君山银针;还有君皇岛银针君山岛银针,也都沾亲带故。至2004年,君山牌商标的东家已变更为岳阳市茶叶公司。
不能让湘茶第一品牌陷于芜杂,流落边缘。省茶业公司挖掘名茶资源,于2004年以400万元将君山牌商标整合到旗下。接着,公司又长期租赁了君山岛上所有传统茶园,联合岳阳市君山茶叶研究所、岳阳市君山银针有限公司、岳阳君山银针茶厂等相关企业,组建了独家经营君山名茶的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
茶形模仿定海神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君山岛上崇圣寺的旧墙上有一块大石碑,由明嘉靖年间中宪大夫孙继鲁登临君山所立(此碑1954年被毁),《登山记》的碑文中就详细记述了君山银针的来历。
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驾崩于九嶷山下,两位爱妃娥皇、女英奔丧途经洞庭遇难,湖面飘来72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为了不让君山岛被淹,在湖底还有定海神针可随洞庭湖水涨退而伸缩。随后,二妃将随身所带的茶籽播于君山,经过培育在白鹤寺长出了三蔸茶苗,这便是君山茶的母本。从此君山就有了茶树,后来人们模仿定海神针之形将君山茶制成针状,取名君山银针。
该茶早在唐朝就受到宫廷青睐,并作为一种媒介随文成公主进入*,为汉藏交流起过重要作用;随后,受到了包括乾隆在内的多位皇帝称赞,并在清朝列为贡茶;新中国成立后,君山银针更被毛*指定为在联合国招待各国元首使节的指定用茶。
沿用九不采采摘标准
君山银针一直沿用九不采的采摘标准,即:雨天不采、风霜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空心不采、弯曲不采、虫伤不采、细瘦不采、不合尺寸不采。
湖南省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准介绍,为了保证君山银针的品质,茶农一般于清明前4天开采,最迟不超过清明后10天;并对进行严格筛选,要求每个芽头芽长2530毫米、宽34毫米、留叶柄长约2毫米,芽头要肥壮重实;近5万个芽头方能制成一斤君山银针。
因君山银针属于类,其制法特点至今仍保持了古代岳州黄翎毛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摊放、初烘、摊凉、初包、复烘、再摊、复包、足干、拣剔等10道工序,历时约72小时。其中杀青工序特别讲究轻而快,忌重力摩擦,以免造成脱毫、弯芽、色暗;并要求茶叶在口径为60厘米、摆放成25度的斜锅内迅速翻炒,使其均匀受热;待芽蒂柔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后才可出锅摊凉。
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进行包烘发酵的焖黄工艺,则是形成君山银针芽身金黄及特有香气的关键工序。它分初包与复包两个步骤,首先初包是将制茶芽按每11.5公斤用双层皮纸包好,置无异味的木制或白铁皮箱中放置48小时;由于茶芽在包内氧化放热,需要人工及时解包翻动,使其散热,再行包好,待芽色金黄适度即可;然后再重复该步骤进行复包。
看着车间内刚加工出来的君山银针,王准抓起一把新茶说:由于君山黄茶独特的焖黄工艺,以其独特的古法传承,它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完毕后,茶叶将按采制时期、芽头肥瘦、曲直及色泽的黄亮程度进行分级;茶芽肥壮挺直、色泽黄亮者为上,瘦弱弯曲、色暗者为次。剔除部分断尖、开口之芽,再分级包好,放置保质冷库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