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9: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05:05
1979年的香山合影中,罗烽与东北老作家留下了珍贵的记忆,那时的他与白朗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罗烽,原名傅乃琦,比白朗,本名刘东兰,大三岁,他们是姨表兄妹。两家的父辈曾是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军医处的同事,在齐齐哈尔共居一院,白朗的母亲曾有意将大女儿许配给罗烽,但因病早逝,最终白朗成为了他的伴侣。
1929年,20岁的罗烽在铁路工作并迎娶了白朗,两人开始了新生活。不久,罗烽加入革命组织,成为中共党员,负责铁路线的地下宣传工作。他编印宣传品,激励工人们觉醒,1931年,更是受杨靖宇书记委派,领导北满文艺宣传。为了家庭和谐,他隐瞒了革命活动,但白朗在理解后,主动要求参与其中,他们的家也成为了党的秘密印刷点。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危机,罗烽与白朗携手投身反日斗争,他们通过创作和发表反日文章,组织剧团,创办《文艺》周刊,积极扩大党的宣传影响力。这段革命文学道路上,他们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实现了才华的充分展现。
罗烽,多用于人名,最为知名者为著名作家罗烽(1909-1991),原名傅乃琦。作家。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满处委候补委员。创办《文艺》、《夜哨》周刊,1935年在上海加入左联;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委员、东北文艺家协会代主任、中共旅大特区委员会文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东北文联第一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顾问;著有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集《粮食》,剧本《台儿庄》、《总动员》;另有深圳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