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你好,欢迎来到懂视!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0:2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22:52

一、“魏晋风度”

自曹魏建立至东晋灭亡这一段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但在这儿“魏晋”并非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它处于“风度”之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形容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这是一个少有的全社会都充满着死亡的年代:自东汉后期以降,泛滥的天灾致使“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同时人祸造成的伤亡亦不遑多让,如曹操《篙里》所言:“恺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上至帝王公卿、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强烈感受到来自死亡的恐惧。在死亡面前,信仰的偶像被打破,思想的危机已发生,怎样在短暂的人生中获得快乐,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文人重点考虑的问题。

但是诚如宗白华先生所云:“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充满血腥与残暴的两百余年间,有这样一群超拔不凡的名士,他们以无比的智慧与深情,开创了一种至今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的真正的名士风范——“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风流千载,而“魏晋风度”指的正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真任诞、超然物外、清俊通脱而风流自赏的行为风格。他们身上汇聚了一系列独特而又极具美学意蕴的文化符号,如人物品藻、清谈、服药、饮酒和穿着打扮,这些文化符号反儒家纲常伦理,越名教而任自然,潇洒脱俗,揭示了传统礼教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和改造。其中“穿着打扮”一项——也就是服饰,不仅是构筑名士身份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且更是士族阶层生活态度和审美倾向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二、“魏晋风度”与服饰境界

我国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商周的庄严肃穆、秦汉的凝重理性,到了魏晋南北朝一下子进入了风流时期,清瘦纤巧洒脱娟秀,以“初发芙蓉”的清新自然,代替了“错彩镂金”的华丽浓艳。而这种任意随性的审美意识,必然是深受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哲学思想的影响,只有把它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才能更好地体察它的原貌。

魏晋社会,礼崩而乐坏,儒家为尊的局面土崩瓦解,服饰的形质正如魏晋的社会现况一样变动不居。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有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不过“所饰无常”并非无可把握,《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末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当时的名士对服饰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上衣的袖子从肘部开始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到地面。衣料以柔软轻薄为主,腰间系长带,有的还披散衣襟。一时间这种褒衣博带、潇洒风流的形象为人们争相效仿。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褒衣博带”一词首先出现于《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着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我们通常将其作为中原华夏民族传统儒服的称谓,但在魏晋时期,魏晋风度赋予它与前代不同的寓意。我们从传世画作和考古资料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材料。

《女史箴图》相传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有文献记载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虽然原作已佚,但我们仍可从现存的唐代、宋代摹本中一窥时人的风貌。唐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绢本设色,留存有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九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连绵,色彩典丽、秀润;宋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墨色,多出樊姬、卫女两段,绘画水平稍逊。我们一般提及《女史箴图》多指唐摹本。

《女史箴图》中对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的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生活情景的真实反映。除却第三段的“崇犹尘积”,其他部分皆是纯粹的人物故事画。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作为帝王的汉元帝、汉成帝,还是作为后宫佳丽的冯婕妤、班婕妤、女史官,抑或是普通的士人阶层男女,甚至是最不起眼的武士、随从,他们的着装都是宽袍大袖的。《颜氏家训·涉务篇》记载:“梁氏士大夫者,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由此可知,衣袖宽博的服饰风尚早已上下相沿成习,这点史料凿凿。

当风尚一经形成,其本身便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人们具有内在约束力,它形成了一个貌似必然的逻辑,追随风尚而动者是先进的,是受到褒奖的,而与此相对者则是落伍的,该受到贬低与嘲笑的。此时,服饰的审美功能已大于其*意义了,但是却并不止于审美,它更像是一种标识,与社会身份、价值取向关联在一起,它的审美趣味反映了身份的高低贵贱,甚至才学的高下有无。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于魏都平城所发掘的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五块木板屏风漆画。据墓志铭和《魏书》记载,司马金龙系晋宣帝司马懿弟太常馗之九世孙,所以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皆受传统汉文化影响。漆画每块纵0.8米,横0.2米,厚2.5厘米,榫卯结构拼接,两面皆有绘画和题记,且每块版面均分四层画古代帝王、名臣、孝子、列女等故事图像,每层又为一单独画面并附榜题。所绘故事中的人物无论身份的尊卑贵贱,皆袖口宽阔、衣带飘举、衣摆低垂、仪态宛然、气质雍容,风格自然无华。其中“班婕妤辞辇”的构图及人物刻画方面,特别是鱼尾状裙摆垂地后拖,衬托以轻拂的裙带,这一垂一拂的处理,更增人物飘逸灵动之神韵,其绘画风格颇似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穆泉摄

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竹林七贤”。“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可以说算得上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关于他们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不过仔细考究过他们形象衣着的人恐怕并不多。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南京西善桥发现的南朝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可填补历史空白的砖画,被认为是时间和风格最接近魏晋时代的原作,学术界称之为《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大型拼镶砖印壁画。该砖画分布在墓室南北两壁,南壁自外而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自外而内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8人均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孤傲高雅,宽衣博带。其袖子之大,据《宋书·周朗传》记载:“凡一袖之大,可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每个人之间以阔叶竹、银杏、垂柳、松、槐等同根双枝树作间隔,线描及表现手法与顾画《洛神赋图》几乎相同。

此题材的砖画墓还有五座,并且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和个别人名错乱,这些墓内的人物造型几乎相同,这足以说明当时在贵族中流行“七贤”题材的陪葬,将其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研究对象来参照对比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宽衣粗服的形象与高逸玄远旷达的风采是何等的和谐统一。

(北魏)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山西省博物馆

三、“褒衣博带”缘何

“魏晋风度”一词,作为一种独特时代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凝练,最早大约出自1927年鲁迅先生那篇题目颇为拗口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类关系》。在演讲中鲁迅先生从病理学出发,将名士褒衣博带、穿屐的行为都归因于服药所致。服散药发以后,“因为皮肉发烧之故,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清末文史学家余嘉锡先生写有一篇名为《寒食散考》的长文,从五石散的药方、服用后的症状等方面进行考证:五石散药性至热,服药发作之时皮肤发热,须尽快将热量散发出去,谓之“行散”,稍有不慎即致百病,甚或殒命。如晋初重臣裴秀,服散后当饮热酒却错饮冷酒,结果“寒热累月,张口大呼,眼视高,精候不与人相当,左右以冷水洗之,用水数百石,命绝于水中”。综上,鲁迅先生的结论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当时学者大多接受了这种观点,在论及魏晋服饰时莫不征引此说。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一结论也并非是唯一的,当我们以一种历史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时,似乎还应考虑更多。对于服药所产生的不适,确实可以视为“褒衣博带”的原因,但“褒衣博带”一定是服药所引起的吗?

《寒食散论》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何晏作为魏晋时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人物之一,不仅是魏晋清谈风气的煽动者,更是魏晋服药潮流的发起者,为此鲁迅先生曾称何晏为“服药的祖师爷”。问题在于,如果“褒衣博带”的服饰风尚确因服药所致,那么它应该出现于何晏所处时代及其以后才对,但翻检史料,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魏晋三国)佛造像 洛阳博物院藏 穆泉摄

?前面提到,我们通常将“褒衣博带”作为中原华夏民族传统儒服的称谓。先秦时期便有对儒服的记载,且“褒衣博带”一词最晚在汉代便出现了。《淮南子·氾论训》中记载:“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岂必褒衣博带,句襟怀章甫哉!”再如《后汉书·郭太传》:“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在后汉士人中影响甚巨的郭林宗为著名儒生,“褒衣博带”的装束符合他身份,他与隽不疑二人均在何晏之前,且显然是不食五石散的,那他们“褒衣博带”却是缘何?

无需征引更多史料,以上文字足以表明,“褒衣博带”本就是儒生服饰的特色。这种风格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得到了突显,一方面由于“褒衣博带”的儒生服饰具有潇洒高逸的美学效果。名士们在魏晋历史的舞台作为一个群体闪亮登场,他们超越尘世、逍遥放荡、超形而上,而“褒衣博带”“轻裘缓带”的装束,无疑会在客观上造成潇洒高逸的审美效果,而这正是魏晋士人所极力追求的;另一方面这可以视为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投射,体现了思想文化对服饰的渗透。秦汉以来渐成体系的华夏文化,在魏晋这个大动荡时代受到冲击,并加入某些新的特质,在以“礼”为正统观念的另一面,又增加了不拘礼法、放荡不羁的精神因素,遂作为儒家“摄威仪身体观①”考量的“褒衣博带”也沾染了魏晋色彩,变得越发“越名教而任自然”起来,显示出灵动、超然的气质。至于鲁迅先生提及的服药,客观上倒是会促进这种风气的滋长蔓延。

试想,一位面容清朗的魏晋名士裹服在飘逸的褒衣博带中,伴以林泉;或临风长啸如闲云野鹤般超然脱俗,清高傲岸;或静坐清谈似维摩诘般神超形越,不染尘滓。清风拂鬓,衣带飘举中,真有一番独立尘世的率真旷达,这才是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22:53

一、“魏晋风度”

自曹魏建立至东晋灭亡这一段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但在这儿“魏晋”并非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它处于“风度”之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形容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这是一个少有的全社会都充满着死亡的年代:自东汉后期以降,泛滥的天灾致使“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同时人祸造成的伤亡亦不遑多让,如曹操《篙里》所言:“恺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上至帝王公卿、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强烈感受到来自死亡的恐惧。在死亡面前,信仰的偶像被打破,思想的危机已发生,怎样在短暂的人生中获得快乐,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文人重点考虑的问题。

但是诚如宗白华先生所云:“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充满血腥与残暴的两百余年间,有这样一群超拔不凡的名士,他们以无比的智慧与深情,开创了一种至今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的真正的名士风范——“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风流千载,而“魏晋风度”指的正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真任诞、超然物外、清俊通脱而风流自赏的行为风格。他们身上汇聚了一系列独特而又极具美学意蕴的文化符号,如人物品藻、清谈、服药、饮酒和穿着打扮,这些文化符号反儒家纲常伦理,越名教而任自然,潇洒脱俗,揭示了传统礼教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和改造。其中“穿着打扮”一项——也就是服饰,不仅是构筑名士身份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且更是士族阶层生活态度和审美倾向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二、“魏晋风度”与服饰境界

我国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商周的庄严肃穆、秦汉的凝重理性,到了魏晋南北朝一下子进入了风流时期,清瘦纤巧洒脱娟秀,以“初发芙蓉”的清新自然,代替了“错彩镂金”的华丽浓艳。而这种任意随性的审美意识,必然是深受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哲学思想的影响,只有把它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才能更好地体察它的原貌。

魏晋社会,礼崩而乐坏,儒家为尊的局面土崩瓦解,服饰的形质正如魏晋的社会现况一样变动不居。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有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不过“所饰无常”并非无可把握,《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末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当时的名士对服饰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上衣的袖子从肘部开始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到地面。衣料以柔软轻薄为主,腰间系长带,有的还披散衣襟。一时间这种褒衣博带、潇洒风流的形象为人们争相效仿。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褒衣博带”一词首先出现于《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着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我们通常将其作为中原华夏民族传统儒服的称谓,但在魏晋时期,魏晋风度赋予它与前代不同的寓意。我们从传世画作和考古资料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材料。

《女史箴图》相传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有文献记载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虽然原作已佚,但我们仍可从现存的唐代、宋代摹本中一窥时人的风貌。唐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绢本设色,留存有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九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连绵,色彩典丽、秀润;宋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墨色,多出樊姬、卫女两段,绘画水平稍逊。我们一般提及《女史箴图》多指唐摹本。

《女史箴图》中对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的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生活情景的真实反映。除却第三段的“崇犹尘积”,其他部分皆是纯粹的人物故事画。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作为帝王的汉元帝、汉成帝,还是作为后宫佳丽的冯婕妤、班婕妤、女史官,抑或是普通的士人阶层男女,甚至是最不起眼的武士、随从,他们的着装都是宽袍大袖的。《颜氏家训·涉务篇》记载:“梁氏士大夫者,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由此可知,衣袖宽博的服饰风尚早已上下相沿成习,这点史料凿凿。

当风尚一经形成,其本身便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人们具有内在约束力,它形成了一个貌似必然的逻辑,追随风尚而动者是先进的,是受到褒奖的,而与此相对者则是落伍的,该受到贬低与嘲笑的。此时,服饰的审美功能已大于其*意义了,但是却并不止于审美,它更像是一种标识,与社会身份、价值取向关联在一起,它的审美趣味反映了身份的高低贵贱,甚至才学的高下有无。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于魏都平城所发掘的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五块木板屏风漆画。据墓志铭和《魏书》记载,司马金龙系晋宣帝司马懿弟太常馗之九世孙,所以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皆受传统汉文化影响。漆画每块纵0.8米,横0.2米,厚2.5厘米,榫卯结构拼接,两面皆有绘画和题记,且每块版面均分四层画古代帝王、名臣、孝子、列女等故事图像,每层又为一单独画面并附榜题。所绘故事中的人物无论身份的尊卑贵贱,皆袖口宽阔、衣带飘举、衣摆低垂、仪态宛然、气质雍容,风格自然无华。其中“班婕妤辞辇”的构图及人物刻画方面,特别是鱼尾状裙摆垂地后拖,衬托以轻拂的裙带,这一垂一拂的处理,更增人物飘逸灵动之神韵,其绘画风格颇似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穆泉摄

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竹林七贤”。“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可以说算得上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关于他们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不过仔细考究过他们形象衣着的人恐怕并不多。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南京西善桥发现的南朝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可填补历史空白的砖画,被认为是时间和风格最接近魏晋时代的原作,学术界称之为《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大型拼镶砖印壁画。该砖画分布在墓室南北两壁,南壁自外而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自外而内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8人均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孤傲高雅,宽衣博带。其袖子之大,据《宋书·周朗传》记载:“凡一袖之大,可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每个人之间以阔叶竹、银杏、垂柳、松、槐等同根双枝树作间隔,线描及表现手法与顾画《洛神赋图》几乎相同。

此题材的砖画墓还有五座,并且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和个别人名错乱,这些墓内的人物造型几乎相同,这足以说明当时在贵族中流行“七贤”题材的陪葬,将其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研究对象来参照对比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宽衣粗服的形象与高逸玄远旷达的风采是何等的和谐统一。

(北魏)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山西省博物馆

三、“褒衣博带”缘何

“魏晋风度”一词,作为一种独特时代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凝练,最早大约出自1927年鲁迅先生那篇题目颇为拗口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类关系》。在演讲中鲁迅先生从病理学出发,将名士褒衣博带、穿屐的行为都归因于服药所致。服散药发以后,“因为皮肉发烧之故,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清末文史学家余嘉锡先生写有一篇名为《寒食散考》的长文,从五石散的药方、服用后的症状等方面进行考证:五石散药性至热,服药发作之时皮肤发热,须尽快将热量散发出去,谓之“行散”,稍有不慎即致百病,甚或殒命。如晋初重臣裴秀,服散后当饮热酒却错饮冷酒,结果“寒热累月,张口大呼,眼视高,精候不与人相当,左右以冷水洗之,用水数百石,命绝于水中”。综上,鲁迅先生的结论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当时学者大多接受了这种观点,在论及魏晋服饰时莫不征引此说。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一结论也并非是唯一的,当我们以一种历史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时,似乎还应考虑更多。对于服药所产生的不适,确实可以视为“褒衣博带”的原因,但“褒衣博带”一定是服药所引起的吗?

《寒食散论》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何晏作为魏晋时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人物之一,不仅是魏晋清谈风气的煽动者,更是魏晋服药潮流的发起者,为此鲁迅先生曾称何晏为“服药的祖师爷”。问题在于,如果“褒衣博带”的服饰风尚确因服药所致,那么它应该出现于何晏所处时代及其以后才对,但翻检史料,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魏晋三国)佛造像 洛阳博物院藏 穆泉摄

?前面提到,我们通常将“褒衣博带”作为中原华夏民族传统儒服的称谓。先秦时期便有对儒服的记载,且“褒衣博带”一词最晚在汉代便出现了。《淮南子·氾论训》中记载:“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岂必褒衣博带,句襟怀章甫哉!”再如《后汉书·郭太传》:“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在后汉士人中影响甚巨的郭林宗为著名儒生,“褒衣博带”的装束符合他身份,他与隽不疑二人均在何晏之前,且显然是不食五石散的,那他们“褒衣博带”却是缘何?

无需征引更多史料,以上文字足以表明,“褒衣博带”本就是儒生服饰的特色。这种风格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得到了突显,一方面由于“褒衣博带”的儒生服饰具有潇洒高逸的美学效果。名士们在魏晋历史的舞台作为一个群体闪亮登场,他们超越尘世、逍遥放荡、超形而上,而“褒衣博带”“轻裘缓带”的装束,无疑会在客观上造成潇洒高逸的审美效果,而这正是魏晋士人所极力追求的;另一方面这可以视为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投射,体现了思想文化对服饰的渗透。秦汉以来渐成体系的华夏文化,在魏晋这个大动荡时代受到冲击,并加入某些新的特质,在以“礼”为正统观念的另一面,又增加了不拘礼法、放荡不羁的精神因素,遂作为儒家“摄威仪身体观①”考量的“褒衣博带”也沾染了魏晋色彩,变得越发“越名教而任自然”起来,显示出灵动、超然的气质。至于鲁迅先生提及的服药,客观上倒是会促进这种风气的滋长蔓延。

试想,一位面容清朗的魏晋名士裹服在飘逸的褒衣博带中,伴以林泉;或临风长啸如闲云野鹤般超然脱俗,清高傲岸;或静坐清谈似维摩诘般神超形越,不染尘滓。清风拂鬓,衣带飘举中,真有一番独立尘世的率真旷达,这才是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22:53

一、“魏晋风度”

自曹魏建立至东晋灭亡这一段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但在这儿“魏晋”并非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它处于“风度”之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形容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这是一个少有的全社会都充满着死亡的年代:自东汉后期以降,泛滥的天灾致使“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同时人祸造成的伤亡亦不遑多让,如曹操《篙里》所言:“恺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上至帝王公卿、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强烈感受到来自死亡的恐惧。在死亡面前,信仰的偶像被打破,思想的危机已发生,怎样在短暂的人生中获得快乐,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文人重点考虑的问题。

但是诚如宗白华先生所云:“汉末魏晋六朝是我国*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充满血腥与残暴的两百余年间,有这样一群超拔不凡的名士,他们以无比的智慧与深情,开创了一种至今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的真正的名士风范——“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风流千载,而“魏晋风度”指的正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真任诞、超然物外、清俊通脱而风流自赏的行为风格。他们身上汇聚了一系列独特而又极具美学意蕴的文化符号,如人物品藻、清谈、服药、饮酒和穿着打扮,这些文化符号反儒家纲常伦理,越名教而任自然,潇洒脱俗,揭示了传统礼教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和改造。其中“穿着打扮”一项——也就是服饰,不仅是构筑名士身份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且更是士族阶层生活态度和审美倾向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二、“魏晋风度”与服饰境界

我国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商周的庄严肃穆、秦汉的凝重理性,到了魏晋南北朝一下子进入了风流时期,清瘦纤巧洒脱娟秀,以“初发芙蓉”的清新自然,代替了“错彩镂金”的华丽浓艳。而这种任意随性的审美意识,必然是深受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哲学思想的影响,只有把它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才能更好地体察它的原貌。

魏晋社会,礼崩而乐坏,儒家为尊的局面土崩瓦解,服饰的形质正如魏晋的社会现况一样变动不居。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有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不过“所饰无常”并非无可把握,《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末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当时的名士对服饰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上衣的袖子从肘部开始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到地面。衣料以柔软轻薄为主,腰间系长带,有的还披散衣襟。一时间这种褒衣博带、潇洒风流的形象为人们争相效仿。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褒衣博带”一词首先出现于《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着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我们通常将其作为中原华夏民族传统儒服的称谓,但在魏晋时期,魏晋风度赋予它与前代不同的寓意。我们从传世画作和考古资料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材料。

《女史箴图》相传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有文献记载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虽然原作已佚,但我们仍可从现存的唐代、宋代摹本中一窥时人的风貌。唐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绢本设色,留存有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九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连绵,色彩典丽、秀润;宋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墨色,多出樊姬、卫女两段,绘画水平稍逊。我们一般提及《女史箴图》多指唐摹本。

《女史箴图》中对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的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生活情景的真实反映。除却第三段的“崇犹尘积”,其他部分皆是纯粹的人物故事画。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作为帝王的汉元帝、汉成帝,还是作为后宫佳丽的冯婕妤、班婕妤、女史官,抑或是普通的士人阶层男女,甚至是最不起眼的武士、随从,他们的着装都是宽袍大袖的。《颜氏家训·涉务篇》记载:“梁氏士大夫者,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由此可知,衣袖宽博的服饰风尚早已上下相沿成习,这点史料凿凿。

当风尚一经形成,其本身便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人们具有内在约束力,它形成了一个貌似必然的逻辑,追随风尚而动者是先进的,是受到褒奖的,而与此相对者则是落伍的,该受到贬低与嘲笑的。此时,服饰的审美功能已大于其*意义了,但是却并不止于审美,它更像是一种标识,与社会身份、价值取向关联在一起,它的审美趣味反映了身份的高低贵贱,甚至才学的高下有无。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于魏都平城所发掘的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五块木板屏风漆画。据墓志铭和《魏书》记载,司马金龙系晋宣帝司马懿弟太常馗之九世孙,所以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皆受传统汉文化影响。漆画每块纵0.8米,横0.2米,厚2.5厘米,榫卯结构拼接,两面皆有绘画和题记,且每块版面均分四层画古代帝王、名臣、孝子、列女等故事图像,每层又为一单独画面并附榜题。所绘故事中的人物无论身份的尊卑贵贱,皆袖口宽阔、衣带飘举、衣摆低垂、仪态宛然、气质雍容,风格自然无华。其中“班婕妤辞辇”的构图及人物刻画方面,特别是鱼尾状裙摆垂地后拖,衬托以轻拂的裙带,这一垂一拂的处理,更增人物飘逸灵动之神韵,其绘画风格颇似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穆泉摄

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竹林七贤”。“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可以说算得上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关于他们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不过仔细考究过他们形象衣着的人恐怕并不多。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南京西善桥发现的南朝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可填补历史空白的砖画,被认为是时间和风格最接近魏晋时代的原作,学术界称之为《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大型拼镶砖印壁画。该砖画分布在墓室南北两壁,南壁自外而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自外而内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8人均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孤傲高雅,宽衣博带。其袖子之大,据《宋书·周朗传》记载:“凡一袖之大,可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每个人之间以阔叶竹、银杏、垂柳、松、槐等同根双枝树作间隔,线描及表现手法与顾画《洛神赋图》几乎相同。

此题材的砖画墓还有五座,并且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和个别人名错乱,这些墓内的人物造型几乎相同,这足以说明当时在贵族中流行“七贤”题材的陪葬,将其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研究对象来参照对比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宽衣粗服的形象与高逸玄远旷达的风采是何等的和谐统一。

(北魏)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山西省博物馆

三、“褒衣博带”缘何

“魏晋风度”一词,作为一种独特时代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凝练,最早大约出自1927年鲁迅先生那篇题目颇为拗口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类关系》。在演讲中鲁迅先生从病理学出发,将名士褒衣博带、穿屐的行为都归因于服药所致。服散药发以后,“因为皮肉发烧之故,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清末文史学家余嘉锡先生写有一篇名为《寒食散考》的长文,从五石散的药方、服用后的症状等方面进行考证:五石散药性至热,服药发作之时皮肤发热,须尽快将热量散发出去,谓之“行散”,稍有不慎即致百病,甚或殒命。如晋初重臣裴秀,服散后当饮热酒却错饮冷酒,结果“寒热累月,张口大呼,眼视高,精候不与人相当,左右以冷水洗之,用水数百石,命绝于水中”。综上,鲁迅先生的结论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当时学者大多接受了这种观点,在论及魏晋服饰时莫不征引此说。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一结论也并非是唯一的,当我们以一种历史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时,似乎还应考虑更多。对于服药所产生的不适,确实可以视为“褒衣博带”的原因,但“褒衣博带”一定是服药所引起的吗?

《寒食散论》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何晏作为魏晋时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人物之一,不仅是魏晋清谈风气的煽动者,更是魏晋服药潮流的发起者,为此鲁迅先生曾称何晏为“服药的祖师爷”。问题在于,如果“褒衣博带”的服饰风尚确因服药所致,那么它应该出现于何晏所处时代及其以后才对,但翻检史料,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魏晋三国)佛造像 洛阳博物院藏 穆泉摄

?前面提到,我们通常将“褒衣博带”作为中原华夏民族传统儒服的称谓。先秦时期便有对儒服的记载,且“褒衣博带”一词最晚在汉代便出现了。《淮南子·氾论训》中记载:“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岂必褒衣博带,句襟怀章甫哉!”再如《后汉书·郭太传》:“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在后汉士人中影响甚巨的郭林宗为著名儒生,“褒衣博带”的装束符合他身份,他与隽不疑二人均在何晏之前,且显然是不食五石散的,那他们“褒衣博带”却是缘何?

无需征引更多史料,以上文字足以表明,“褒衣博带”本就是儒生服饰的特色。这种风格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得到了突显,一方面由于“褒衣博带”的儒生服饰具有潇洒高逸的美学效果。名士们在魏晋历史的舞台作为一个群体闪亮登场,他们超越尘世、逍遥放荡、超形而上,而“褒衣博带”“轻裘缓带”的装束,无疑会在客观上造成潇洒高逸的审美效果,而这正是魏晋士人所极力追求的;另一方面这可以视为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投射,体现了思想文化对服饰的渗透。秦汉以来渐成体系的华夏文化,在魏晋这个大动荡时代受到冲击,并加入某些新的特质,在以“礼”为正统观念的另一面,又增加了不拘礼法、放荡不羁的精神因素,遂作为儒家“摄威仪身体观①”考量的“褒衣博带”也沾染了魏晋色彩,变得越发“越名教而任自然”起来,显示出灵动、超然的气质。至于鲁迅先生提及的服药,客观上倒是会促进这种风气的滋长蔓延。

试想,一位面容清朗的魏晋名士裹服在飘逸的褒衣博带中,伴以林泉;或临风长啸如闲云野鹤般超然脱俗,清高傲岸;或静坐清谈似维摩诘般神超形越,不染尘滓。清风拂鬓,衣带飘举中,真有一番独立尘世的率真旷达,这才是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魏晋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军戎服装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战争和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服饰产生了巨大变化,男装追求彰显个性的褒衣博带服饰的魏晋风度,女性服装呈现奢靡异常的风貌,整个时兴胡汉交融的新样式。魏晋南北朝;服饰;褒衣博带;胡汉交融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服饰受战争和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整体风格与前朝后代...

魏晋时期服装的特点包括

男装追求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女装呈现奢靡异常的风貌。

魏晋南北朝由于名族融合产生的两种新的服装样式是什么

褒衣博带,魏晋风度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魏晋时期的人们很讲究风度气韵,于是,轻薄飘逸的“褒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工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试想,一位面容清朗的魏晋名士裹服在飘逸的褒衣博带中,伴以林泉;或临风长啸如闲云野鹤般超然脱俗,清高傲岸;或静坐清谈似维摩诘般神超形越,不染尘滓。清风拂鬓,衣带飘举中,真有一番独立尘世的率真旷达,这才是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

从魏晋服饰看人物品藻

“蓬发乱鬓横挟不带,或亵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是魏晋士人服饰风格的最佳写照。这种着装行为也是统一在那个时代的服饰风格之中,它与服饰形象共同构成魏晋文化的审美风格。 1、以衣裳博大为美,即所谓褒衣博带。《晋书·五行志》载:“晋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颜氏家洲》等书中也记录下...

南北朝女性内衣叫“袜”, 魏晋时流行内衣外穿,古人有多时尚?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是对哪个朝代审美风气的概括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说的是北魏石窟汉化造像样式。秀骨清像:骨格秀气,面相清雅。褒衣博带:褒、博,都是宽大之意。着宽袍,系阔带。这是古代儒生的装束特征。北魏的石窟造像在整个中国佛教石窟造像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南北和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下,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造像...

《竹林七贤》为什么会形成裹衣博带之势

1、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士人们的人生观向着自我方向发展和魏晋盛行的玄学对人们的深刻影响。2、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行为,以及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性格。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魏晋风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之下,褒衣博带穿衣风格,曾在当时社会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一种荒诞不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穿着是怎样的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魏晋士大夫服饰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魏晋南北朝士族的生活形态是怎样的

1,,峨冠博带 2,不洗澡,并且来客人的时候一边解开衣服抓虱子一边聊天 3,嗜酒 4,好歌赋,代表有竹林七贤,王羲之父子等等等。。。5,喜欢嗑药,比如五石散,其实五石散是一种春药,由此可见士族淫乱成性可见一斑 6,世家大族等级森严,士族是不喝庶族通婚滴,士族享有刑不上大夫等诸多刑事豁免权 7...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近代史鸦片战争 《坎巴拉太空计划》教程高级建造尾翼:学习高级建造技巧:坎巴拉太空计... 苏州会计从业资格证2011年培训,规模,师资最强当属新科。培训科目初级... 颁结婚证纪念册多少钱 禹州市去那里办理准生证? 2020年禹州市办理离婚手续流程,需要预约吗? 常熟201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已经出来,为什么苏州市区的还没有出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中,产生大角度散射的主要原因... 怎样跟女领导搞好关系? 试解释一个中性原子吸收一个电子通常要放出能量的现象. 早上起床空腹时喝一杯蜂蜜水好不好? 红颜色的石头有哪些 ...775 右眼 825 曲率高47.多 还是 圆锥角膜怎么办 角膜高曲率与圆锥角膜的鉴别 为什么会得圆锥角膜 西部英雄约拿哈克斯中文字幕下载 htc g90 安卓2.2系统,安装的炒股软件和游戏不能后台,只有qq 飞信等可以... 在挑选百褶小短裙时,需要掌握哪些搭配技巧? ...大樱桃长的像四川大樱桃的样子,就是酸,什么原因 揖礼概述 2020重庆万盛赏红叶攻略 门票-地点-交通 描写秋天景色优美诗句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 许飞唱过的一首歌 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我真的没有...(我只记得这一句)_百 ... 含有诗和远方的句子 勤奋的近义词是什么勤奋的解释 隘厄的网络解释隘厄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小米2A充电时电池很热,而电量由开始充电时的75%减少到零直至自动关... 我的小米2a一晚才充百分之30的电 而且冲着电玩手机电量还一直减 小米2A总是遇到异常关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再次开机时电量就会下去... 小米2A关机了还是耗电啊?我昨天晚上充好的电,还是关机的,到早上开机... 红色石头都有哪些 变频空调制热时会自动停机吗? 娘子走错房。。妻子太忙不是错 潇湘里的小说vip的现在外面都找不大... ...比如你给我发的程序中。p0,p1,p2我就看不懂啦 医生,您好,我鱼骨头卡到喉咙了怎么办,,,我用馒头咽也不下去,,谢谢医生... LOL所有服所有版本的云顶之弈每回合要所有玩家打完才能进入下一轮是... ...显示的是P.0 P.1 什么的 怎用啊 把技能放上去不知道怎么发啊_百度... ...图的各种图列标号表示什么意思?我不会用。看不懂,但我想学,哪位设计... 苏州鑫达盛起重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苏州翔鑫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昆山市鑫达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常熟鑫达船舶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抵抗之箭的用途是什么 蜂蜜早上空腹喝好还是晚上睡前喝好呢 (蜂蜜水怎么喝) 水桶里有100千克的水,用去10分之1后,又增加了水桶水的10分之1,这时水... 100升水用去百分之10后,又增加剩下的百分之10,这时有水()升 ,123音乐怎么唱? 10升水用去百分之十后又添进剩下水的百分之十这时有水多少升 瓶中有100克糖,用去10克后,加满水又用去10克再加满水,现在的含糖率是... 电脑安全中心的扫一扫功能如何使用?
  • 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