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1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5:25
白族是一个以歌舞闻名的民族,他们的生活艺术充满了音乐与舞蹈的元素。在大本曲的小调中,有诸如放羊调、祭奠调等多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舞蹈则涵盖了采茶舞、担水舞等,其中《文成颠歌》在古代文献中被提及,它不仅是歌曲,更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滇池地区的考古发现,如青铜乐器和乐舞俑,证实了这种艺术的存在。
白族的歌舞形式之一是踏歌,也称为踏舞歌,源自西南少数民族,具有自由体诗歌的特点,通过问答形式表达,节奏简单而富有变化。白族先民通过打歌,既娱乐自己,也通过歌舞娱神和传承历史,如《开天辟地》等长篇叙事歌谣,讲述着创世和生活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打歌融入了汉族民间传说,如《读书歌》中的梁祝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外,绕三灵歌舞是白族在农历四月的重要活动,它源于祭祀仪式,象征着生命的繁衍和祭祀祖先。清代时,绕三灵的音乐曲调融合了白族民间元素,如《挖水调》等,伴以锣鼓和笛子等乐器。
大本曲是白族的一种综合戏曲艺术,它由众多的白族调组成,发展自民间歌舞和说唱,虽然有观点认为其起源可能在唐朝,但考虑到汉族地方戏曲的发展时间,大本曲的兴起应晚于清朝。任何民族的戏曲艺术,如白族的大本曲,都是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影响的结果。
白剧: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鹤庆等白族聚居地区。“吹吹腔” 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般认为,它由江西传入的弋阳腔融合白族语音、曲调而逐渐形成,清乾隆年间已开始演出,光绪年间则更盛行。1949年后,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的曲调,得到进一步丰富提高,改称“白剧”。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比较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