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1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5:31
白族的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在特定的三种情境中活跃展现:
首先,传统节日是表演的重要场合。白族拥有众多独特节日,如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等,每月都有丰富的活动,如“白鹤舞”、“鹿鹤同春”等,这些舞蹈和活动在节日中尤其热闹。其中,“闹春王正月”源于明朝,融合了地方习俗,通过角色扮演和舞蹈,展现了白族的幽默与传统。
其次,农事劳动期间也是舞蹈的舞台。如“田家乐”在大理、洱源等地的稻谷种植季节,由“秧官”组织,村民们通过角色扮演和舞蹈,如霸王鞭、白鹤舞等,生动地表现农耕生活和丰收的喜悦,体现了白族对丰收的期盼。
第三,宗教祭祀活动中,白族信仰丰富,本主祭祀和巫舞是重要部分。例如大理的巫舞,巫师与围观群众共同参与,既有固定的程式动作,又有地域特色。佛教法事中的舞蹈如“绕坛”等,也在特定场合表演。
山区的图腾崇拜和原始自然崇拜活动中,如“搭高锅”,则通过男性青年的围棺舞,展示了对灵魂不灭的信仰。这些舞蹈和仪式活动,共同构成了白族民间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白族舞蹈,是我国白族的民族舞蹈。白族民间舞最早见诸文献的是唐人樊绰的《蛮书》。其中“蛮夷风俗第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这种习俗,在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明代杨慎《滇载记》,清代周之烈《鸿雪诗钞》中,都有记载。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 “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