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4:5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59
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别人时不是批判自己,所以批判时可以无所畏惧,只是为了一时的爽快而去批判它人,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没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批判自己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59
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别人时不是批判自己,所以批判时可以无所畏惧,只是为了一时的爽快而去批判它人,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没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批判自己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0
1、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国家并不是与人类一同与生俱来的。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有保护个体的需要才产生的。成立国家以后,个体为国家尽义务,国家有义务保护个体。自从有国家以来,就存在治理的问题。开始是德治,个体选有德者治理国家,就是为大家服务,也就是我们中国*党后来提出的“人民公仆”的意思。有德者可以“禅让“,那时依据的是德。但并不是每个个体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每个个体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有些个体的行为会突破道德底线,这就需要法来规范。而小的逾越道德规范,尚没有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保证社会沿着道德规范的规道前进。
2、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古已有之。
从我国历史看,先贤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即社会用公序良俗来调节个体的行为,也就是“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我国古已有之,并且已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依德治国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势,德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以德治为保障。法治需要用强大的国家机关保障法的实施,德治则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对于一些尚没违法犯罪的行为,无法启动法去规范,不能动用国家强制力去制止,这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去纠正一些有违公序良俗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0
首先,它让人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批判者可能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只是过过嘴瘾,但过完瘾后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做过了那件事,自己也好像真的成了道德楷模。
正如一个故事所讲的:
一位记者采访某农民:如果你有一百亩田,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愿意,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如同上面的农民,只需要通过虚假的承诺,便显得自己多么高尚,而实际上怎么样,你懂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其次,它是某些人经历了一些不公之后进行宣泄的出口。
比如,某人去医院被乱收费,便认为医生都是一丘之貉,从此逢人就控诉医生。
等他去其他机构办事,又内心阴暗地去揣测各种内幕,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喜欢以偏概全的人,说白了就是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舒坦一点。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有种感觉,似乎为了让自己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不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论和定性。
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尽管这句话也是一种定性。
比如,随地吐痰,不栓绳遛狗,高铁霸座,不能批判么?
又比如,明星出轨,*跋扈,鉴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不能批判么?
对于道德,如果不能讨论,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
什么样的批判才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信口开河,而是正当批评?
1.当事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公共利益。
比如刚才说的那些,都属此类。
而诸如让座、捐款等等属自愿性质的事,即使做了可能会更好,但并不直接影响他人利益,也就不能妄加批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2.就事论事,不引申,不扩散。
有些人因为别人行为上的一点小瑕疵,进而武断地批评甚至诋毁他的整个人品。
王先生工作认真,但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于是单位总有人议论他。
“他态度太傲慢了,大家一起共事,怎么能这样呢?”
“哪只是态度问题啊,我看他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自私自利。”
“这样的人估计生活作风也不好,你有见他带他老婆出来逛过吗?”
体会过人言可畏,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好事者,他们煽风点火的能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3.要求自己并做到。
一个不遵守道德准则的人,可以批评别人不遵守道德准则吗?
看上去,这并不矛盾,实际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别人做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
中国古话有云,“德不配位”。
类似的道理,在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资格说一些话,是跟他的品格、言行和能力有关的。
况且,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的,常常是属于自愿性质而不应归入道德范畴的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1
有些人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所以他们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别人怎么做嗯。我们是无法干预的。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1
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的主要原因就是一自身的制高点,并没多高,但是他想借此机会来批判别人,提高自己,显示自己的有得有失,这样的人实际就是出风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59
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别人时不是批判自己,所以批判时可以无所畏惧,只是为了一时的爽快而去批判它人,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没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批判自己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0
1、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国家并不是与人类一同与生俱来的。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有保护个体的需要才产生的。成立国家以后,个体为国家尽义务,国家有义务保护个体。自从有国家以来,就存在治理的问题。开始是德治,个体选有德者治理国家,就是为大家服务,也就是我们中国*党后来提出的“人民公仆”的意思。有德者可以“禅让“,那时依据的是德。但并不是每个个体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每个个体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有些个体的行为会突破道德底线,这就需要法来规范。而小的逾越道德规范,尚没有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保证社会沿着道德规范的规道前进。
2、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古已有之。
从我国历史看,先贤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即社会用公序良俗来调节个体的行为,也就是“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我国古已有之,并且已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依德治国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势,德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以德治为保障。法治需要用强大的国家机关保障法的实施,德治则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对于一些尚没违法犯罪的行为,无法启动法去规范,不能动用国家强制力去制止,这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去纠正一些有违公序良俗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0
首先,它让人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批判者可能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只是过过嘴瘾,但过完瘾后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做过了那件事,自己也好像真的成了道德楷模。
正如一个故事所讲的:
一位记者采访某农民:如果你有一百亩田,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愿意,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如同上面的农民,只需要通过虚假的承诺,便显得自己多么高尚,而实际上怎么样,你懂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其次,它是某些人经历了一些不公之后进行宣泄的出口。
比如,某人去医院被乱收费,便认为医生都是一丘之貉,从此逢人就控诉医生。
等他去其他机构办事,又内心阴暗地去揣测各种内幕,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喜欢以偏概全的人,说白了就是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舒坦一点。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有种感觉,似乎为了让自己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不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论和定性。
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尽管这句话也是一种定性。
比如,随地吐痰,不栓绳遛狗,高铁霸座,不能批判么?
又比如,明星出轨,*跋扈,鉴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不能批判么?
对于道德,如果不能讨论,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
什么样的批判才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信口开河,而是正当批评?
1.当事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公共利益。
比如刚才说的那些,都属此类。
而诸如让座、捐款等等属自愿性质的事,即使做了可能会更好,但并不直接影响他人利益,也就不能妄加批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2.就事论事,不引申,不扩散。
有些人因为别人行为上的一点小瑕疵,进而武断地批评甚至诋毁他的整个人品。
王先生工作认真,但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于是单位总有人议论他。
“他态度太傲慢了,大家一起共事,怎么能这样呢?”
“哪只是态度问题啊,我看他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自私自利。”
“这样的人估计生活作风也不好,你有见他带他老婆出来逛过吗?”
体会过人言可畏,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好事者,他们煽风点火的能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3.要求自己并做到。
一个不遵守道德准则的人,可以批评别人不遵守道德准则吗?
看上去,这并不矛盾,实际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别人做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
中国古话有云,“德不配位”。
类似的道理,在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资格说一些话,是跟他的品格、言行和能力有关的。
况且,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的,常常是属于自愿性质而不应归入道德范畴的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1
有些人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所以他们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别人怎么做嗯。我们是无法干预的。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1
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的主要原因就是一自身的制高点,并没多高,但是他想借此机会来批判别人,提高自己,显示自己的有得有失,这样的人实际就是出风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0
1、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国家并不是与人类一同与生俱来的。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有保护个体的需要才产生的。成立国家以后,个体为国家尽义务,国家有义务保护个体。自从有国家以来,就存在治理的问题。开始是德治,个体选有德者治理国家,就是为大家服务,也就是我们中国*党后来提出的“人民公仆”的意思。有德者可以“禅让“,那时依据的是德。但并不是每个个体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每个个体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有些个体的行为会突破道德底线,这就需要法来规范。而小的逾越道德规范,尚没有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保证社会沿着道德规范的规道前进。
2、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古已有之。
从我国历史看,先贤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即社会用公序良俗来调节个体的行为,也就是“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我国古已有之,并且已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依德治国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势,德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以德治为保障。法治需要用强大的国家机关保障法的实施,德治则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对于一些尚没违法犯罪的行为,无法启动法去规范,不能动用国家强制力去制止,这就需要“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去纠正一些有违公序良俗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0
首先,它让人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批判者可能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只是过过嘴瘾,但过完瘾后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做过了那件事,自己也好像真的成了道德楷模。
正如一个故事所讲的:
一位记者采访某农民:如果你有一百亩田,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愿意,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如同上面的农民,只需要通过虚假的承诺,便显得自己多么高尚,而实际上怎么样,你懂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其次,它是某些人经历了一些不公之后进行宣泄的出口。
比如,某人去医院被乱收费,便认为医生都是一丘之貉,从此逢人就控诉医生。
等他去其他机构办事,又内心阴暗地去揣测各种内幕,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喜欢以偏概全的人,说白了就是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舒坦一点。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有种感觉,似乎为了让自己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不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论和定性。
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尽管这句话也是一种定性。
比如,随地吐痰,不栓绳遛狗,高铁霸座,不能批判么?
又比如,明星出轨,*跋扈,鉴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不能批判么?
对于道德,如果不能讨论,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
什么样的批判才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信口开河,而是正当批评?
1.当事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公共利益。
比如刚才说的那些,都属此类。
而诸如让座、捐款等等属自愿性质的事,即使做了可能会更好,但并不直接影响他人利益,也就不能妄加批评。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热衷?
2.就事论事,不引申,不扩散。
有些人因为别人行为上的一点小瑕疵,进而武断地批评甚至诋毁他的整个人品。
王先生工作认真,但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于是单位总有人议论他。
“他态度太傲慢了,大家一起共事,怎么能这样呢?”
“哪只是态度问题啊,我看他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自私自利。”
“这样的人估计生活作风也不好,你有见他带他老婆出来逛过吗?”
体会过人言可畏,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好事者,他们煽风点火的能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3.要求自己并做到。
一个不遵守道德准则的人,可以批评别人不遵守道德准则吗?
看上去,这并不矛盾,实际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别人做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
中国古话有云,“德不配位”。
类似的道理,在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资格说一些话,是跟他的品格、言行和能力有关的。
况且,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的,常常是属于自愿性质而不应归入道德范畴的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1
有些人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所以他们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别人怎么做嗯。我们是无法干预的。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01
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的主要原因就是一自身的制高点,并没多高,但是他想借此机会来批判别人,提高自己,显示自己的有得有失,这样的人实际就是出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