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你好,欢迎来到懂视!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有哪些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28

我来回答

1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4:36

1、上元

亦直称“正月十五”,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2、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又称“春社、秋社”。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社日,邀我尝春酒。”

3、寒食 

又称“一百五”、“熟食节”、“禁烟节”,清明前三日,旧传“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事实上去冬至一百四到一百六都有。须禁火三日。食隔夜熟食。旧传太原风俗为纪念介子推焚骸一事。

4、清明 

寒食后三日为清明,古时寒食与清明是联系在一起的。寒食时禁火,至清明第一日的早晨取新火。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5、上巳 

三月三日,此节原定为三月上旬一巳日,故称上巳。但自曹魏以后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旧俗于此日临水以祓除不祥,称“修禊”。 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原定为“巳日”,取“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之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6:11

  形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神话、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和形成的必要条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8:02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日益*,又不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后的*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
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 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 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六月
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 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20,冬至
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
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 :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 六月十四的 六月六的 六月五日的 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 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0:10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2008/03/04 15:50
元月初一 春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但口头上多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农历新年则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头一天。

元月初五 路神生日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元月十五 元宵节(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二月初二 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二月十五日 花朝节 传说是"百花的生日".

三月三 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四月四日 寒食节 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四月五日 清明节 原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传始於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五月初五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六月初六

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

翻经节 这天还是佛教的一个节日: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火把节;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七月初七 七夕节 传说牛郎和织女因喜鹊搭桥,每年此日相会,也是中国的女儿节,又名乞巧节或七巧节.

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七月三十 地藏节 佛教节日: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八月十五 中秋节 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徵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原是登高远望,遍插茱萸的一个节日,不知为什么现在演变为了老年节.

十月初一 祭祖节 谓之“十月朝”.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农历十一月间 阔时节 僳僳族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是盛大的传统节日.

腊月初八 腊八节 因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腊月二十三 祭灶节 又称“小年”.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三十 除夕夜

http://blog.zhyww.cn/u/75231/archives/2007/145520.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2:35

[编辑本段]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后的*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胜利后,南京临时*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旦与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编辑本段]清明节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日益*,又不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编辑本段]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编辑本段]敬老节
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
[编辑本段]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编辑本段]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编辑本段]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编辑本段]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为了颂扬释迦牟尼的功德,届时寺庙中要举行盛大的佛会以示纪念,要焚香礼佛,钟鼓齐鸣熬粥供佛。腊八节北方最为寒冷的日子,人们用五谷杂粮、干果熬煮成、腊八粥,在节日早上食用。熬制腊八粥的原料至少为八样。各地用料不一,一般有大米、小米、糯米、大麦、小麦米、薏仁米、红豆、绿豆、芸豆、莲子、白果、花生仁、桂圆、杏仁、瓜子仁、葡萄干、红枣、栗子、果脯等。此外,在民间还有咸腊八粥,荤腊八粥等多种原料的制法。北方的人们这一天里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要祭祀祖先,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腊八节期间,人们为了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这一天开始制办来年货中的食品,做腊八醋,泡腊八蒜,做腊肉,腊鸭、腊鱼等食物。 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编辑本段]小年夜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等。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将要结束。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1:16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古尔邦节 *历十二月十日 宰牲节

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庆祝妇女为社会、*、经济等做出的贡献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恢复 不放假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不放假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党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常委会设立 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新年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不放假
农历二月初二 春农节 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不放假
农历节气清明 清明节 扫墓祭祀 不放假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 不放假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不放假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不放假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不放假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老年节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不放假
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 除夕 岁末,守岁 不放假
回历10月1日 开斋节 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教节日 不放假
回历12月10日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教节日 不放假
回答者:gxy017 - 进士出身 八级 6-15 17:14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4:14

B,1.农历正月初一 即春节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我们这里(招远)夜里十二点吃年夜饭,一点多开始出去到亲戚家拜年
2.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古时也称“上元”节,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们胶东人这一天耍秧歌,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的。
3.二月初二 龙抬头 我觉得这个也应该算传统节日吧
4.农历三月初八(现在好像是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 其实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小时候看小人书《东周列国传》,很佩服介子推,能为公子重耳割大腿上的肉让其充饥,重耳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文公后,他却不受禄,最后被烧死在绵山上,君子啊。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5.阴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 相传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端午节。但是不要脸的韩国人却说端午节是他们的,真是脸皮厚到极致。
6.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记得小时候都说过“七月七”,没听说过七夕节的说法,难道是近几年才有的这个称呼?关于这个鹊桥相会传说嘛,太浪漫太悲惨了,我都不忍说了
7.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这是个团圆的节日,这一天要吃月饼赏月
8.阴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冬至大如年,我们胶东有吃饺子的习俗,并且有“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谁不吃谁是王八蛋”的说法,呵呵
10.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 喝腊八粥
11.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这一天放鞭炮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12.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7:46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

二月二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


端午节、天贶节、

六月初六姑姑节


七夕、盂兰盆(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


祭祖节、冬至、腊八节、

过小年、除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1:34

春节.清明.端午.七夕.鬼节.中秋.重阳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5:38

春节是传流至今的传统节日,也称过年《元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0:00

端午节
春节
清明节
重阳节
元宵节
中秋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0:38


好传统的节日= =
好多都米听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5:32

春节,中秋节,清明节.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教材电子版去哪里找 九阳豆浆机打不放网罩能打干豆吗 深圳和记中转场干什么用 腹部增强CT查什么 腹部ct增强检查是什么 腹部加强ct检查出什么 设置好的电脑壁纸老爱自己变我的电脑为什么在老是自动换桌面壁纸 蛇能极速爬行靠什么 武昌理工学院宿舍条件怎么样 河北省人港澳通行证怎样续签? 1949年以前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1949年以后,中国每年有几个传统节日?有几个全民... 中国的节日都是几月几号 中国的全部传统节日是几月几曰???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比如春节,端午节等 端午节的由来国庆节的由来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元宵节 除夕 端午节 清明节... 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间?春节的时间和特点? 1949年端午节是公历几月几日?i1 一九四九年端午节是 几月几号 苹果蓝牙耳机只剩一只怎么连蓝牙 苹果蓝牙耳机只剩一只怎么办 苹果无线蓝牙耳机怎么用一只 苹果蓝牙耳机怎么设置用一个耳机 因为自己的苹果蓝牙耳机丢了 所以 只有一个 不知道... 该缴费人存在多个社保经办机构是什么意思? 社保合并需要如何办理? 在几个城市都交了社保怎么办? 多个社保账户要合并如何办理? 有多个社保号怎么合并 中国传统节日 收藏了一段抖音视频怎么关掉音乐 红米note3全网通版充电接口是什么接口 三星note3正确充电方法 8gb抖音内存卡里面的歌曲怎样删除 小米note3充电慢解决方法 微信通话彩铃怎么设置方法抖音收藏歌曲怎么删除 新入手的note3 第一次充电需要充多久 拿到一个抖音内存卡+怎么删除里面的音乐 小米Note3屏幕指纹版手机无法充电怎么办? 抖音升级新版本以后,我收藏的音乐里面有一个本地音... 刚买的红米note3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opporeno5怎样删除抖音里收藏音乐 华为note3能用5a的充电线吗? 三星NOTE3充电慢 三星note 3充电时手机充电器为何发烫 我的抖音音乐榜怎么关上 三星note3充电慢怎么回事 抖音只收藏了副歌可是显示的还有主歌怎样才能删除... 红米note3充电开不了机,怎么才能开机
  • 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